在现代汉语中,“荤”和“素”常被用于区分食物种类,荤指动物性食物,素指植物性食物。在古代,“荤”的含义却大不相同。
一、荤的本义:草木的茂盛
“荤”字最早出现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其本义指草木的茂盛。在甲骨卜辞中,“荤”常用于表示祭祀时所用的牲畜和植物,如“帝荤”、“牛荤”、“羊荤”等,其中“荤”本身并无动物或植物的区分。
二、荤的引申义:祭祀的肉类
随着时间的推移,“荤”的含义逐渐发生引申,专指祭祀时所用的肉类。在西周时期,人们祭祀祖先或神灵时,会将肉类和植物一并献上,称为“荤”,其中“荤”逐渐成为肉类的代称。
三、荤的泛指义:动物性食物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荤”的含义进一步泛化,不再局限于祭祀场合,而是泛指一切动物性食物,包括肉类、鱼类、蛋类等。在《诗经·大雅》中,就有“牺牲旨酒,粢盛于豆,从其荤菜,孝孙有庆”的句子,其中“荤菜”即指动物性食物。
四、荤与素的区分
在汉代,“荤”与“素”的区分正式形成。汉代佛教传入中国,佛教主张素食,不食荤腥。于是,人们开始将“荤”和“素”分别用于区分动物性食物和植物性食物。
五、荤的现代含义
到了近代,随着人们饮食习惯的改变,“荤”的含义逐渐与现代汉语接轨,专指动物性食物。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将肉类、鱼类、蛋类等称为“荤菜”,而将蔬菜、水果、豆类等称为“素菜”。
六、荤的俗语和禁忌
在民间,还有许多与“荤”相关的俗语和禁忌。例如:
“荤”字的含义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从最初的草木茂盛,到祭祀的肉类,再到泛指动物性食物,最终演变为现代汉语中的动物性食物的代称。这一演变反映了人类饮食文化的发展和变化。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