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在感叹,以前感觉钱放着就能生钱,现在怎么投入不少,但好像收益占比越来越低了?这问题,我们身边的朋友、客户,甚至是咱们自己,时不时都会聊到。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还是市场真的不一样了?
我刚入行那会儿,市场波动似乎没现在这么复杂。印象最深的是,很多时候,只要选对一个“赛道”,比如某个特定行业的股票或者某个债券品种,持有下来,即便短期有波动,长期看收益都会比较可观。那时候,大家谈论更多的是“选什么”,而不是“怎么保住”或者“怎么优化”。
现在呢?宏观经济的联动性越来越强,地缘政治的阴影也时不时笼罩。一点风吹草动,就能影响到全球的资产价格。你可能前脚刚看好某个海外市场的科技股,后脚就因为某个国家的数据不及预期,或者一个政策调整,导致你持有的份额价值出现明显回落。这使得单纯的“持有”策略,风险被放大了不少。
而且,过去很多收益可能是来自于“普遍性上涨”,也就是市场整体向好。但现在,结构性分化特别明显。有些行业、有些资产可能在涨,但你持有的部分可能恰好不在那个风口上,甚至因为其他市场的拖累,导致整体感觉收益“少了”。这不仅仅是数量上的感受,更是背后原因的复杂化。
以前,大家相对更容易接受一些高风险、高潜在收益的投资。或者说,即使是中低风险的品种,市场整体的回报率也足以支撑起一份“不错”的持有收益。但是,经过几次大的市场调整,特别是前几年的一些“黑天鹅”事件,让很多人的风险偏好发生了转变。
现在,很多投资者在做出决策时,会更在意“确定性”和“安全性”。这意味着,即使有潜在的高收益机会,如果它伴随着较高的不确定性,大家反而会选择回避。这种对风险的极度敏感,自然就把一部分高弹性、高收益的资产排除在外了。
举个例子,过去可能一些投资者会配置一部分高波动性的股票或者新兴市场的基金,因为他们相信长期来看,这些资产的增长潜力足以弥补其波动性。但现在,很多人会选择更稳健的组合,比如增加一部分低风险债券的比例,或者选择那些分红稳定、波动较小的蓝筹股。这么一来,整体资产的平均收益率自然就下来了。
这种从“追逐收益”到“规避损失”的心理转变,是导致大家感觉持有收益变少的一个重要心理因素。我们往往更容易记住那些损失的潜在收益,而忽略了通过规避风险所获得的“无形收益”。
还有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就是很多人的投资策略并没有跟上市场的变化。大家可能习惯了一套固定的模式,一套分析方法,或者一个固定的资产配置比例。
比如,一些人可能在几年前就根据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建立了一个股票、债券、现金的配置比例。但是,市场在不断变化,经济周期在波动,公司基本面也在调整。如果长期不审视自己的投资组合,不根据新的情况进行“微调”,那么,曾经适合的配置,可能就不再是最佳选择了。
我见过一些客户,他们最初配置的某类资产,比如曾经非常热门的新兴市场股票基金,在过去几年因为全球流动性收紧和地缘政治风险,表现一直不尽如人意。但他们依然持有,理由是“当初买的时候觉得不错”,或者“觉得它总会涨回来”。但实际上,市场格局已经改变,需要更精细化的分析和更灵活的调整。
我们公司在做资产配置的时候,会有一个动态调整的机制。这不是频繁交易,而是在固定的周期,或者在市场出现重大拐点时,重新审视各项资产的表现,以及它们在整个组合中的作用。如果发现某个资产类别,其长期收益预期大幅下降,或者风险显著上升,我们就会考虑进行比例的调整,哪怕只是稍微降低一点仓位,也可能对整体的持有收益产生影响。
现在获取信息的渠道太多了,这本是好事,但有时候也带来了困扰。一方面,市场的噪音很大,各种消息、预测、分析层出不穷,真假难辨,很容易让人产生焦虑,或者做出错误的判断。
另一方面,真正有价值的、能够影响资产长期表现的“信号”反而被淹没了。很多时候,大家关注的可能是短期内的价格涨跌,或者是某个网红基金经理的观点,却忽略了公司本身的盈利能力、行业的发展趋势、甚至更宏观的政策导向。
我们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客户拿着某个号称“必涨”的产品说明书来问,但仔细一看,里面的风险提示写得非常清楚,而且底层资产的支撑并不强。他们看到了“收益”的承诺,却忽视了实现这个收益所需要承担的风险,以及这种收益实现的概率。
我的建议是,在关注“为什么持有收益少了”这个问题时,不妨回到最基本的一些原则上:投资的目的是什么?你持有的资产,其内在价值是否在增长?你承担的风险,是否与你预期的回报相匹配?这些看似老生常谈的问题,反而是理解“收益变少”最直接的切入点。
说实话,现在的投资工具和产品,比我刚入行时要丰富太多了。过去可能就是股票、债券、基金这几样。现在,各种ETF、期权、期货、甚至是数字资产,琳琅满目。
这些新的工具,在某些方面确实能提供更高的效率或者更灵活的策略,但同时,它们也可能因为其复杂性,或者内在的交易成本,导致实际的持有收益受到侵蚀。比如,一些复杂的衍生品策略,如果执行不到位,或者市场走势与预期不符,其亏损的速度可能远超普通投资。
我接触到的一些投资者,他们尝试使用一些新的交易工具,可能是听说了某个“高收益”的案例,但他们往往没有完全理解这些工具的运作原理和潜在风险。比如,一些高频交易的策略,即使在理论上能捕捉到微小的价差,但高昂的交易费用、滑点以及技术门槛,都可能让实际的持有收益大打折扣。
所以,我们自己在引入新产品或新策略时,都会进行非常审慎的评估。不仅要看其潜在的收益,更要关注其运作的成本、风险控制能力以及是否真的适合我们的客户。为什么持有收益少了,有时候答案就在于,我们可能选择了不那么“省心”或者“划算”的工具,而这些工具的“隐性成本”正在慢慢地蚕食着我们的收益。
这可能是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很多人在谈论“持有收益”,其实内心想的是“短期价格涨幅”。一旦价格没有按照他们预期的方向快速上涨,他们就会觉得“收益少了”,甚至产生焦虑。
但真正意义上的“持有收益”,应该是基于资产内在价值的增长,以及通过分红、利息等方式实现的现金流入。市场价格的短期波动,更多的是对信息、情绪、供需关系的反应,它本身并不直接等同于我们持有的资产在“创造”多少价值。
我见过很多客户,他们买了某个公司的股票,公司基本面非常好,每年都在稳定盈利,而且有稳定的分红。但如果市场整体情绪不好,股价短期下跌了10%,他们就会非常焦虑,觉得“持有收益少了”,甚至想卖掉。殊不知,公司本身的价值增长和分红,才是更可靠的“持有收益”。
如果抱着“快进快出”、“短线博弈”的心态去“持有”,那自然会觉得收益少了,因为你可能错过了公司盈利增长带来的长期价值,而只关注了短期价格的波动。反之,如果理解并接受了“持有收益”是基于价值和现金流的积累,并且有能力分辨市场噪音,那么对短期价格的波动就会更加坦然,更能体会到为什么持有收益少了,往往是因为我们对“收益”的定义出现了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