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利为何选择“不上市”这盘棋?行业内的那些揣摩与现实

金融问答 (6) 1天前

安利为何选择“不上市”这盘棋?行业内的那些揣摩与现实_https://cj001.lansai.wang_金融问答_第1张

“安利为什么不上市?”这问题,在直销或多层次营销(MLM)圈子里,或者说任何接触过这些模式的人,大概都听过、想过。很多人觉得,这么大的公司,市场份额这么广,产品线也够丰富,上市不是顺理成章的事吗?能融到钱,能让更多人分享公司成长的红利,看起来是件“好”事。但事实真就这么简单?或者说,他们眼里的“好”和我们理解的“好”是不是一回事?我接触下来,发现这里面门道不少。

“上市”的诱惑与“不上市”的考量

说到底,上市这件事,最直接的好处就是融资。你可以想象,如果安利今天要大规模拓展海外市场,或者投入巨资研发新产品、升级技术系统,上市带来的资金流动性,那是无可比拟的。而且,上市还能提升公司的品牌知名度,吸引顶尖人才,增加企业信用背书,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好处。我认识一些做过IPO的朋友,他们常常跟我说,上市的过程本身就是一次企业管理的“洗礼”,会逼着企业在治理结构、信息披露、财务规范上做得更好。

但反过来想,上市也是一把双刃剑。一旦上市,意味着公司要时刻面对资本市场的压力,股价表现、季度财报、分析师的评级,这些都会成为管理层必须时刻关注的焦点。这很容易导致企业决策短视化,为了迎合短期利益而牺牲长远布局。特别是对于安利这种模式的公司,核心竞争力在于其经销商网络和销售文化,这些东西是很难用纯粹的财务指标来衡量的。要是为了迎合股东对利润增长的要求,去强制经销商完成过高的销售目标,或者过度推销某些产品,这不就恰恰破坏了安利多年建立起来的信任基础了吗?

我记得前些年,也有些公司,规模不小,也是做类似渠道的,上市之后,为了股价好看,各种并购、重组,最后把原来的业务搞得七零八落,经销商也人心惶惶。安利作为这个行业的头部企业,肯定不会希望走上这样的老路。

经销商网络:安利上市的“隐形枷锁”?

安利最核心的资产,其实是它遍布全球的经销商网络。这批人靠口碑、靠人际关系去销售产品,他们对公司的忠诚度和黏性,是安利成功的基石。上市后,如果公司为了提高利润率,或者推出一些和经销商利益冲突的政策,比如直接降价,或者改变利润分配比例,那对经销商体系的冲击会非常大。你想想,经销商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客户关系和销售渠道,如果被公司高层的资本运作给搅乱了,那他们还有动力继续干吗?

很多做过安利或者类似公司的朋友都提到过,经销商的激励机制和公司整体战略是高度绑定的。上市之后,可能为了迎合公众股东,公司会推行一些“激进”的增长策略,比如强推新品、提高业绩门槛。这些策略如果和经销商的实际销售能力、市场接受度脱节,就很容易引起内部矛盾。我之前也接触过一些外企,刚上市没多久,销售团队就因为各种考核和奖金制度的调整,出现了不少离职潮,最后业务受损,股价也跟着跌。安利这么多年来,能够在不同国家和地区都能保持稳健发展,靠的就是对经销商团队的精细化运营和信任。

而且,安利的商业模式,虽然被归类为直销,但它本质上更像是一种“服务经济”和“社群经济”的结合。经销商不仅仅是销售员,他们更是产品的体验者、使用者,也是客户的顾问、朋友。这种关系,不是简单的买卖可以衡量的。一旦公司上市,所有决策都必须以财务回报为导向,很容易忽视掉这种“软性”但至关重要的价值。

品牌形象与消费者信任

提到安利,很多人脑海里浮现的是“送礼”、“拜访”、“口才”。虽然这些标签有些刻板,但不可否认,安利多年来在消费者心中建立起了一种“熟人推荐”、“值得信赖”的形象。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它多年来对经销商团队的培训和对产品品质的坚持。

上市之后,公司的经营状况和财务表现会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任何一个负面新闻,比如产品质量问题、虚假宣传的指控,都会被放大。而且,资本市场往往会对MLM模式本身带有一定的审视甚至偏见。一旦被贴上“传销”的标签,无论公司如何辩解,都会对品牌形象造成巨大损害,尤其是在一些对这类模式比较敏感的国家和地区。你想,一旦公司股价因为一些传闻或者被做空机构盯上而波动,那经销商和消费者的信心,估计立马就没了。

我曾听一位资深的市场人士说过,对于这种高度依赖口碑和消费者信任的公司,上市可能会是“拔苗助长”。市场的短期追捧,未必能转化为长期忠诚的客户群体。安利在中国市场,经历过起起伏伏,最终能够稳住阵脚,正是因为它始终把经销商和消费者的信任放在一个很高的位置。如果上市,可能会迫使它做出一些与这种核心价值相悖的选择。

家族企业的传承与控制权

安利是典型的家族企业,由德沃斯家族和范安德尔家族创立和传承。对于很多这类企业来说,上市并非必然选择,甚至在很多时候,他们会刻意规避上市,以保持对公司的绝对控制权,并能够按照家族的价值观和愿景来经营企业,而不受外部股东的干扰。

家族企业上市后,虽然可以获得资金,但家族的持股比例会被稀释,决策权也会受到董事会和公众股东的影响。对于像安利这样,创始人家族依然在公司管理和战略决策中扮演重要角色的企业,保持私有状态,能够更灵活地制定长期战略,并且更好地执行家族的经营理念。我接触过不少民营企业,即使发展得很大,但始终选择不上市,就是为了保持“初心”,不让公司“变味”。

这种“不上市”的选择,也可能是一种战略上的“沉默”。在一些监管环境复杂或者社会对特定商业模式存在争议的市场,保持私有状态,可以减少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和关注,让公司能够更专注于自身的业务发展。

总结:一种务实的选择

总的来说,安利之所以选择不上市,可能并非是“没能力”或“没人要”,而是一种经过深思熟虑的、符合其商业模式和长期发展战略的“务实”选择。这种选择,让他们能够更好地维护经销商体系,保持品牌形象和消费者信任,同时又能不受外部资本市场的短期压力影响,以家族的价值观去经营企业。对于像安利这样一家拥有深厚历史积淀和独特商业模式的公司来说,保持私有状态,或许是它能够持续稳健发展的更优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