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老有人问我,说疫情当下,保险这东西到底怎么样?还能买吗?是不是以前买的都打水漂了?这个问题,说起来有点复杂,但如果真要我说句实在话,我觉得很多人对保险的理解,尤其是在这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面前,还是有些模糊,甚至有些误区。
我做保险也快十个年头了,从非典那会儿就开始接触这个行业,到后来的各种大小病,再到现在的这场全球性的疫情,说实话,保险的价值,在这几次大考里,体现得淋漓尽致。有些人觉得,疫情一来,大家都怕死,所以保险卖得特别好。这话说对了一半。确实,大家对风险的认知更深了,对健康的关注度也空前提高,这直接带动了一些健康险、重疾险、医疗险的需求。尤其是一些专门针对新冠病毒的隔离险、新冠确诊津贴险,一度卖得非常火爆。
但另一方面,也有不少人觉得,我买了保险,万一得新冠了,保险能不能赔?或者说,我原来买的那些东西,比如寿险、意外险,这次疫情会不会影响理赔?这些都是非常实际的问题。我还记得疫情刚爆发的时候,好多客户找到我,担心他们买的重疾险会不会因为得了新冠而被拒赔,或者买的寿险,万一因为新冠去世,家人能不能顺利拿到钱。说实话,当时我们自己也在研究,到底哪些条款涉及这些风险,哪些不涉及。
坦白说,不是所有的保险都能直接应对疫情。你买个车险,这次疫情再严重,也赔不了你因为新冠产生的医疗费。你买个旅游险,疫情导致航班取消,那得看具体条款,是不是属于不可抗力,能不能获得相应赔偿。所以,问题的关键在于,你买的是什么险,以及这个险种的保障范围是否覆盖了疫情可能带来的风险。
我感觉,这次疫情,对保险公司和消费者来说,都是一场“考试”。考试什么?就是看产品设计是否真的能应对极端风险。很多重疾险、医疗险的条款里,都会有一个“特定传染病”的约定。比如,某些条款会明确写明,如果被保险人因为某些重大的、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传染病导致身故或罹患重疾,是可以获得双倍赔付或者其他的额外保障的。我记得当时我们就重点梳理了手里所有产品的条款,看哪些可以顺利理赔,哪些条款有解释空间,哪些需要等guanfang的定论。
但我也遇到过一些情况,就是客户买的早期的一些保险产品,条款里可能就没有特别细致地对“特定传染病”进行界定,或者说,对新冠这种全球性的大爆发,条款的定义可能不够清晰。这时候,我们就得和核保、理赔部门一起沟通,看能不能参照行业的普遍做法,或者结合最新的疫情政策来处理。我记得有个客户,就是在疫情初期得了一场比较严重的病,虽然不是新冠,但因为当时医疗资源紧张,治疗过程受了不少影响,他当时特别担心影响理赔。好在,我们原来给他配置的医疗险,因为有“一般医疗费用”和“特殊医疗费用”的区分,而且合同约定了因疾病导致的合理且必要的医疗费用都能赔付,所以最后理赔还是很顺利的。
当然,也有一些客户,可能是因为当时经济压力或者别的考虑,买的保障相对比较基础。比如,只有一些简单的医疗费用报销,没有附加重疾或者身故责任。对于这些人来说,疫情带来的zuida价值,可能更多的是一种风险意识的唤醒,让他们意识到,未来的保障规划,需要把“重大疾病”和“长期护理”这些长期风险考虑进去。
疫情之后,大家问我的问题,从“疫情下保险还能买吗?”逐渐变成了“疫情下,我应该怎么买保险?”。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好的转变。说明大家不再是单纯的恐慌性buy,而是开始思考,什么样的产品,才能真正解决我的问题,应对我担心的问题。
比如说,我发现很多客户在经历这次疫情后,都会关注“新冠后遗症”或者“长期康复”这些方面。这促使我们去推荐一些具有更强灵活性和扩展性的医疗险,或者一些带“健康管理服务”的保险产品,能够提供后续的康复指导和医疗资源对接。我记得有个客户,他之前买的医疗险,虽然保障范围不错,但一旦确诊了什么病,后续的康复指导或者contact专家资源,他自己还是得操心。现在我们推荐的产品,就有一个健康服务包,可以在确诊后,第一时间对接专业的康复医生,甚至预约一些专科的治疗,这就能解决客户很大的后顾之忧。
我还碰到过一种情况,就是客户在疫情期间,因为工作原因,频繁出差,接触不同的人群,这种情况下,他对“意外伤害”和“公共交通意外”的关注度就高了很多。原来他可能只关注疾病,但现在,他会主动问我,有没有那种覆盖范围更广的意外险,特别是针对那些因为职业原因,暴露在更高风险下的情况。
总的来说,疫情下保险怎么样?我的看法是,它更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现有的保障体系是否健全,也促使我们对未来的风险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如果你之前已经配置了比较完善的重疾险、医疗险和寿险,那么在这次疫情中,你很有可能已经感受到了保险带来的安心和价值。即使没有直接用到,但知道自己有一份保障,在面对不确定性的时候,心里也会踏实很多。
但如果你之前buy的保险比较基础,或者说,根本就没有buy保险,那么这次疫情,确实是一个非常好的契机,让你开始重视起来。但切记,不是盲目buy,也不是只盯着“新冠险”。而是要根据自己的家庭情况、收入水平、年龄阶段,以及对未来风险的预期,去科学地配置。比如,年轻人可以重点考虑重疾险和意外险,因为他们面临疾病风险相对较低,但意外风险以及未来可能发生的重大疾病是长期的不确定性。而中年人,除了重疾和意外,还要考虑寿险,因为上有老下有小,一旦发生不测,家庭的经济重担需要有人来承担。
当然,我们不能否认,在某些极端情况下,保险的理赔也可能遇到一些挑战,这涉及到条款的解释、责任的界定,以及保险公司的核赔流程。但总体而言,合规经营的保险公司,都会在法律法规的框架下,尽可能地履行自己的赔付责任。如果真的遇到理赔难的问题,也不是完全没有解决办法,可以寻求行业协会的帮助,或者通过法律途径解决。
所以,回到那个最开始的问题,“疫情下保险怎么样?” 我觉得,保险的价值,从来不是在和平时期才显现,而是在风险来临时,才最能体现它的意义。疫情只是一个催化剂,它让我们更清晰地看到了保险在应对健康风险、经济风险方面的重要作用。关键在于,我们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买对的、合适的保险,并且理解清楚条款,这样才能在风险来临时,真正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