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为什么不发展东北

财经问答 (4) 16小时前

国家为什么不发展东北_https://cj001.lansai.wang_财经问答_第1张

“国家为什么不发展东北?”这问题,在我看来,与其说是问“为什么不”,不如说很多人心里想的是“为什么发展得不如预期”。 毕竟,国家是投入了大量的资源和政策的,从过去计划经济时期到现在的振兴战略,东北的每一个重大动向,背后都是顶层设计的反复斟酌。 但现实情况,确实让不少人觉得,这块土地的潜力还没完全释放出来。 简单归结为“不发展”,有点太武断了,更像是对一种“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的集体焦虑。

历史惯性与产业结构

要说老底子,东北的重工业基础那是响当当的。 鞍钢、沈阳机床、一汽…这些名字,都是新中国工业化的脊梁。 当时的定位,就是国家的“装备部”,承担着全国的重任。 这种深厚的产业积淀,是优势,但同时也是一种“历史惯性”。 模式一旦形成,想要彻底转型,绝非一日之功。 就像一个几十年的老工厂,要上新的自动化生产线,技术人员的培训、管理流程的重塑、甚至工人的思维方式,都需要一个漫长的适应期。

想想我们当年接触过的那些老国企,技术工人经验丰富,但对于数字化、智能化这些新概念,接受起来确实需要时间。 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不是“不发展”,而是“发展速度跟不上别人”或者“转型阵痛太明显”。 过去那种“吃大锅饭”的模式,确实养成了某些思维上的惰性,这种文化的烙印,在经济转型期,反而会成为阻力。

特别是到了市场经济之后,当全国各地都在赛跑,东北因为历史原因,有些地方的体制机制改革就显得不够彻底。 比如,审批流程的繁琐、营商环境的不够优化,这些都会让一些新兴产业或者外来投资者望而却步。 大家都知道,投资是发展的血液,血流不畅,自然就影响了整个肌体的活力。

人口与人才流失

这是个绕不开的话题。 东北的人口总量不小,但关键在于“人才”的流动。 很多年轻人在东北长大,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但毕业后,往往会选择去南方或者沿海城市发展。 不是说东北的教育不好,而是那些地方,机会更多,平台更大,能给他们的职业生涯带来更多的可能性。

我见过一些在沈阳、长春的初创企业,技术骨干很多是从外地挖来的,或者是在本地通过高薪吸引回来的。 一方面说明了本地对人才的渴求,另一方面也暴露了人才培养和留存上的短板。 就像我们公司在考虑设立新的分支机构时,人才储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考量因素。 如果一个地区,能持续输出高素质人才,又能留住本地人才,那么它的发展前景肯定会更好。

而且,不止是年轻的科研人才,很多有创业精神的企业家,也会考虑把总部设在更靠近市场、更方便融资的地方。 东北的创业生态,相比于长三角、珠三角,确实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创新驱动发展,说到底就是人才驱动发展,人才在哪儿,创新活力就在哪儿。

地理位置与产业配套

虽然东北有港口,有铁路,但是和东南沿海相比,它在连接全球供应链和消费市场这方面,确实存在一定的劣势。 尤其是在当下,全球化深入,信息流、物流的速度决定了企业的竞争力。

比如,我们之前在考察一个服装产业集群的时候,就发现南方发达地区的产业配套有多么完善。 从面料供应商、辅料提供商,到设计公司、物流公司,乃至品牌推广渠道,整个链条非常紧密,效率极高。 东北在这方面,虽然也在努力,但那种“全要素”的产业生态,还不是特别成熟。

这种地理上的“相对”距离,在某些对成本和时效性要求极高的行业里,就可能成为一个不小的制约。 当然,这不意味着东北没有优势,比如靠近俄朝,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这些都是可以发掘的独特价值。

政策的落地与效果

国家层面的政策,比如“东北振兴战略”,这绝对是国家层面的重大利好。 很多具体的措施,比如对落户企业的税收优惠、对人才引进的补贴等等,都看到了。 问题出在哪儿呢? 很多时候,政策的制定和政策的落地之间,会有一个“消化”过程,这个过程可能因为地方执行的差异、基层部门的理解程度,或者说,因为某些既得利益的阻碍,而打折扣。

我接触过一些地方的招商部门,他们确实很努力,但有时候,面对一些复杂的审批或者协调工作,会显得力不从心。 比如,一个新兴产业的项目,可能需要跨部门的协调,而这些部门之间,可能因为权责不清,或者部门利益,而出现“推诿”现象。

而且,政策的持续性也很重要。 很多时候,人们对一项政策的效果,需要一个观察期。 如果政策出台后,短期内看不到明显效果,或者因为一些原因调整得太频繁,也容易让人产生疑虑。 大家都希望看到的是能够真正“落地生根”,并且产生长久效应的措施。

市场化改革的深度

经济发展,归根结底是要靠市场这只“无形的手”。 东北过去计划经济的烙印太深,一些地方的市场化改革,可能还需要进一步深化。 尤其是在国有企业改革、要素市场化配置、以及公平竞争环境的营造方面。

比如,一些行业内,地方保护主义依然存在,这就会对新进入者形成壁垒。 还有,在土地、人才、资本等要素的流动上,如果还存在一些行政的干预,或者说,市场信号不能充分发挥引导作用,那就会影响资源的优化配置。

我们公司在扩张业务的时候,会非常看重一个地区的市场开放度和公平性。 如果一个地方,所有规则都非常清晰透明,企业之间的竞争是基于实力,而不是靠“关系”或者“背景”,那自然更有吸引力。 东北在这方面,一直也在努力,但要彻底打破一些陈旧的藩篱,确实需要勇气和决心。

文化与区域认同

这可能稍微有点虚,但有时候,文化和情感因素,也会影响发展。 东北人民热情好客,有家国情怀,但同时,地域文化的某些特质,比如相对保守或者安于现状的心态,在快速变化的时代,也可能成为一种制约。

我观察到,一些成功的地区,往往有很强的区域认同感和归属感,大家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努力。 东北也有自己的文化符号和历史荣耀,如何将这种情感转化为推动发展的内生动力,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就像我们团队,如果大家都有共同的愿景,并且愿意为之付出,那效果肯定比各自为政要好得多。

当然,不能一概而论,很多东北的企业家和创业者,他们是非常有闯劲的。 但从整体上看,如何在吸引外部人才、留住内部人才的同时,也能够激活和强化本地的创新创业文化,让“敢闯敢拼”的精神蔚然成风,这是个长期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