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为什么跳空?”这个问题,估计很多散户老股民都司空见惯了,但真要掰开了揉碎了说,其实门道不少。很多人一看跳空低开,第一反应就是“利空消息来了”,然后开始恐慌性抛售。但实际上,跳空,尤其是那种剧烈的跳空,它背后牵扯的因素远比你想象的要复杂,有时候甚至是你根本想不到的。有时候,我们自己也曾因为对跳空原因的判断失误,吃了不小的亏,今天就瞎聊聊,算是个抛砖引玉。
诚然,重大利空消息是导致A股跳空最直接、也最容易被大众理解的原因。比如,某个行业被严厉监管,或者宏观经济数据不及预期,这些都会在夜间发酵,导致国际市场波动,进而传导到A股开盘。我记得有一次,因为某个海外市场的政策调整,导致相关概念股在A股盘后纷纷跳水,第二天开盘,整个板块都是低开的。这种联动效应,尤其是在全球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想完全隔离开几乎不可能。
但是,光盯着消息面,很多时候会忽略掉一些潜在的、更深层的原因。比如说,市场情绪的积压。长时间的震荡盘整,市场中积压了大量的悲观情绪,一旦出现一个导火索,即使是很小的利空,也可能引发集中性的抛压,形成技术上的跳空。这种情绪的释放,有时候比具体的消息本身更可怕。我们之前在分析某次大幅跳空时,发现虽然有消息,但更关键的是,盘后很多机构席位出现了集中减持,这说明市场的信心已经到了一个临界点,一点风吹草动就可能引发巨震。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一些“预期差”。市场对某件事情抱有很高的期望,结果事与愿违,或者结果不如预期。比如,对某项政策的出台抱有极大的乐观情绪,但出台的政策力度不够,或者有负面附加条款,这都可能导致持有这些预期的人纷纷离场,引发跳空。这种“预期差”造成的跳空,往往伴随着情绪的宣泄,调整的幅度也会比较大。
除了基本面和情绪,跳空现象在技术面上也有其内在的逻辑。这里就要提到“堰塞湖”效应。当市场在一段时间内,由于各种原因,买卖双方力量失衡,形成了大量的套牢盘或者筹码的高度集中,一旦出现破位下跌的信号,这些积压的筹码就会在恐慌情绪的裹挟下集中抛出,形成技术上的跳空缺口。这种跳空,通常是前期上涨过快、或者主力吸筹过程中留下的痕迹,在关键位置被跌破时,就容易出现。
比如说,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股票在前期连续上涨后,在一个重要的技术支撑位(比如重要的均线、前期的高点)迟迟无法突破,但买盘依然踊跃。这就好像是在某个价位上筑起了一个“堰塞湖”,当外部环境不利,或者有资金想在高位出货时,一旦这个“堰塞湖”的堤坝被冲垮,大量的筹码就会涌出来,直接形成跳空。这种技术上的“堰塞湖”,有时候连消息面都没有特别大的变化,仅仅是技术上的压力或者阻力被突破了,就开始出现。
还有一种是“量价背离”后的技术性跳空。比如,股价还在创新高,但是成交量却在萎缩,或者价格在高位滞涨,成交量却开始放大,这些都可能预示着短期的强势即将结束。当市场情绪开始转向,或者有主力资金开始撤离时,这种技术上的脆弱性就会暴露出来,一旦跌破关键支撑,就可能出现跳空。
现在的A股市场,程序化交易和量化交易的比重越来越大。这些算法和模型,它们对市场数据的反应非常迅速,很多时候,它们会基于预设的条件,在开盘前就进行大量的挂单交易。当某个预设的触发条件(比如宏观经济数据、海外市场波动、甚至是一些特定的技术指标)被满足时,程序就会自动执行卖出指令,这就可能导致开盘就出现大规模的卖压,从而形成跳空。
举个例子,有些量化模型会设置一个“止损”或者“止盈”的条件,当股价跌破某个百分比,或者某个关键技术指标失效时,模型会自动卖出。如果市场普遍使用了类似的策略,那么在某个利空出现时,就会形成一个“多米诺骨牌效应”,大家都在同一个点位上触发卖出,自然就会造成跳空。这种情况下,跳空的速度和幅度,可能远远超过了人工交易的反应能力。
而且,很多量化交易是基于“事件驱动”的。当某个重大的宏观事件发生时,模型会快速评估其影响,然后进行交易。这种反应速度,使得跳空现象变得更加普遍和迅猛。我们有时会发现,开盘后某个板块的股票都在同一时间出现大幅低开,这就是程序化交易集体响应的结果。
当然,还有一些跳空是由于我们之前完全没有预料到的“黑天鹅”事件,或者虽然有迹象但被普遍忽视的“灰犀牛”事件。这些事件的影响力非常大,而且往往是突发的。比如,突发的疫情,或者地缘政治冲突升级,这些都会对全球经济和金融市场造成冲击,A股自然也难以幸免。
我记得有一次,在某个国际峰会结束后的第二天,市场就出现了大幅的跳空。事后分析才发现,峰会期间某些国家领导人的表态,虽然当时并没有被市场广泛解读为重大利空,但其潜在的影响力却在夜间被量化模型捕捉到,并引发了连锁反应。这种“灰犀牛”式的事件,它的可怕之处在于,很多投资者在事件发生初期并没有充分认识到其严重性,直到它以跳空的方式呈现在眼前时,才追悔莫及。
“黑天鹅”事件就更不用说了,那种完全出乎意料的事件,比如某国突发金融危机,或者某个大型企业的倒闭引发系统性风险,都会直接导致市场的恐慌性抛售,从而出现巨幅跳空。这种跳空,往往伴随着成交量的急剧放大,而且往往会伴随多次跌停。在这种情况下,任何技术分析都显得苍白无力,唯一能做的就是规避风险。
那么,面对A股的跳空,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首先,要明白,跳空并非总是坏事。有时候,跳空低开后,市场可能会快速修复,形成“向上跳空缺口回补”的走势。更何况,有时候市场也存在“向下跳空”后,因为利空出尽,反而出现反弹的情况。我们不能一概而论,看到跳空就直接认为是末日。
关键在于分析跳空的“原因”和“性质”。如果是消息面驱动的,要看消息的持续性;如果是技术性跳空,要看它是否跌破了重要的支撑位;如果是程序化交易造成的,可能需要观察市场的惯性。我们需要结合宏观环境、行业动态、个股的基本面以及技术形态,综合判断。
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最重要的还是保持冷静,不要被盘面的短期波动所干扰。在跳空出现时,如果不是特别确定原因和后续走势,不妨先观望一下,等市场企稳后再做打算。当然,如果事先通过风险管理,已经设置了止损点,那么按照自己的纪律执行也是非常重要的。毕竟,在A股市场,很多时候,保住本金比追逐短期利润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