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催收专员,很多人脑子里第一反应可能是“凶巴巴”、“追债的”,但说实话,这只是冰山一角。我们这行,真不是简单粗暴就能干好的,这里面门道可多了。很多时候,我们甚至会遇到一些客户,他们不是不想还款,而是真的遇到了坎儿,这时候怎么沟通,怎么帮助他们找到解决办法,这才是我认为催收专员真正的价值所在。
说到底,之所以需要催收专员,根本原因在于金融信贷的本质。银行、信贷公司这些机构,它们把资金借给个人或企业,是在承担一种风险。而这种风险,就是借款人可能因为各种原因无法按时还款。如果没有催收这层保障,整个金融体系就会乱套。想想看,如果大家都想借就借,不想还就不还,那还有谁愿意把钱借出去?那银行、小贷公司这些“输血”的渠道也就断了,最终影响的是整个经济的流动性,包括我们每个人。
而且,别以为催收就是“堵着门要钱”。很多时候,我们的工作是从那些逾期数据里,去分析风险,去判断借款人的真实情况。可能对方是真的生病住院,可能是失业了,也可能是遇到了家庭变故。这时候,如果我们一上来就强硬,非但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会把事情搞僵,让对方更加抵触。我们的职责,说白了,是在信贷链条中,对那些出现“断裂”环节进行修复,尽可能地挽回损失,同时也要尽量避免对借款人造成二次伤害。
当然,我也见过一些做得不那么“专业”的同行,确实给这个行业抹了黑。那种简单粗暴、打骚扰tel的行为,不仅不合法,而且是无效的。真正的催收,是需要技巧,需要耐心,更需要对相关法律法规的理解。这也不是一份“容易”的工作,心理压力挺大的,整天面对的都是一些负面情绪和复杂情况。
很多人以为催收就是打tel。其实,现在的工作方式已经很不一样了。当然,tel沟通是最主要的,但我们还会做很多前期的分析工作。比如,拿到一份逾期名单,我们会先看一下逾期时长、逾期金额、借款人的征信情况、过往还款记录等等。这些信息能帮助我们初步判断对方的还款意愿和能力。
然后,针对不同的情况,我们会制定不同的沟通策略。对于初期的逾期,可能更多的是提醒和协商。比如,对方说下个月发工资就还,我们会记录下来,约好时间。对于一些长期逾期,或者失联的,我们可能就需要采取更进一步的措施,比如发函、或者委托给专业的第三方机构。这里面涉及到很多流程,不是一句“还钱”就能解决的。
现在很多时候,我们还会用到一些技术手段,比如通过大数据分析,去判断对方的“真实”情况。但这有个度,必须是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我们最怕的,就是那些钻法律空子的,或者故意隐瞒信息的。处理这种客户,确实是最头疼的。
对于那些只是暂时资金周转不灵的客户,我们的目标是帮助他们度过难关,恢复正常还款。比如,有些客户xyk账单到期,但工资还没发,我们可以帮他们办理账单分期,或者协商一个还款计划。这时候,我们就扮演了“协商者”的角色,而不是单纯的“讨债人”。
还有一种客户,是“失联”客户。他们可能换了手机号,也可能躲避contact。这种客户的风险是最高的,因为我们很难获得他们的最新信息。这时候,就需要我们发挥“侦探”精神,通过各种合法渠道去查找线索。不过,这个过程也挺煎熬的,成功率不高。
最怕的还是那些“老赖”,他们有钱有能力,但就是不愿意还。对付这类客户,我们只能依法办事,比如通过法院诉讼,冻结他们的资产。但这涉及到司法程序,我们催收专员在其中能做的,更多是提供证据和协助。
我们这个行业,zuida的挑战之一就是社会认知。很多人一听“催收”,就觉得是“黑社会”的延伸。但实际上,我们大多数人都是遵纪守法的,我们也在努力提升专业性。毕竟,做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公司的效益,也关系到我们自己的收入。
另一个挑战是合规性。随着监管越来越严,我们必须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能踩红线。这包括不能恐吓、威胁,不能泄露客户隐私,不能暴力催收等等。很多时候,一个不小心,就可能导致违规,带来很大的麻烦。
我们也会有失败的尝试。比如,有时候我们会过于相信客户的口头承诺,结果对方又食言了。有时候,我们采取的策略可能对某个客户有效,但对另一个客户就完全失效。这需要不断地总结经验,调整方法。甚至有时候,会觉得自己的工作很难有成就感,因为大部分时间是在处理负面问题。
除了法律法规,催收专员还需要很多“软实力”。比如,强大的心理素质,能够承受压力和拒绝;良好的沟通技巧,能够有效倾听和表达;还有同理心,能够理解客户的处境,但又不失原则。这些都不是通过简单的培训就能完全掌握的。
我经常跟新来的同事说,别怕跟客户沟通,但一定要有分寸。有时候,一句恰当的关心,可能比连篇累牍的警告更能打动人。我们不是敌人,我们只是在解决一个财务问题。
所以,催收专员这个岗位,说到底,是对金融风险管理和沟通协调能力的一种综合考验。我们存在,是因为金融体系需要一个环节来处理信用风险,而我们,就是这个链条上的“修复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