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多少千万富豪?这事儿,没那么简单

保险问答 (5) 1天前

中国有多少千万富豪?这事儿,没那么简单_https://cj001.lansai.wang_保险问答_第1张

一提到“中国有多少千万富豪”,很多人脑子里立马会浮现出一串冰冷的数字,仿佛一查就能知道。但实际接触下来,你就会发现,这事儿比看起来要复杂得多。它不像统计国庆阅兵有多少辆坦克那么直接,因为“富豪”这个定义本身就一直在变,而且统计的维度和方法,能直接影响到最后那个数字。

“千万”的定义,其实很微妙

首先,咱们得说说这“千万”。是净资产达到一千万人民币?还是可投资资产?亦或是流水流水过千万?不同机构、不同研究报告,对这个“门槛”的界定可以说五花八门。我记得之前有个报告,算的是拥有至少一千万人民币可投资资产的人,这跟家里房产值钱,但手头现金不多的人,概念就完全不一样了。

比如,有些人可能有一套位于一线城市的房子,市值七八百万,再加上一些理财产品,看起来好像离“千万”不远了。但如果这房子是用来住的,而且还有贷款,那他的“可支配”能力,跟那些手里握着几百万现金,随时可以投入股市或者其他项目的“千万富翁”,是两码事。咱们在做财富管理或者项目对接的时候,这一点就特别关键。你得搞清楚对方的“现金流”和“资产流动性”。

而且,中国经济体量大,地区差异也很大。沿海发达地区跟内陆欠发达地区,同样是“千万”身家,生活方式、消费能力,甚至是对财富的认知,都可能存在巨大的差别。所以,仅仅抛出一个数字,意义真的有限。

数据来源与统计的“坑”

这些数据是怎么来的?大多数时候,都是通过问卷调查、抽样统计,甚至是基于公开信息的模型推演。这中间的“坑”不少。比如,高净值人群通常比较注重隐私,你让他们坦诚地告诉你自己的详细资产情况,有时候是挺难的。有些人可能还会“保守”一下,不愿意暴露太多。

我曾经参与过一个针对某个细分领域的财富调研,目标是摸清这群人的消费习惯和投资偏好。当时我们设计了很多问题,也花了不少心思去接触目标人群。但即使这样,回收上来的有效问卷,能够比较准确反映真实财富状况的,比例也就在七八成。有些人的反馈,明显就能感觉到是“战略性模糊”。

还有一个容易被忽视的点,就是“新富阶层”的崛起。比如,互联网行业的创业者,他们的财富增长速度非常快,而且很多财富是以股权形式存在的。这些股权的价值,可能比他们账面上的现金要多得多,但一旦涉及到变现,就又是一套复杂的流程。对于这类群体,传统的资产统计方法,可能就没那么灵光了。

“千万”背后的产业

说到底,关注“中国有多少千万富豪”,很多时候不是纯粹的好奇心,而是出于商业目的。金融机构想知道有多少潜在客户,奢侈品品牌想知道有多少目标消费者,房产开发商想知道有多少购房力。在这一行干久了,你会发现,围绕着“高净值人群”这个概念,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产业。

我接触过的很多私人银行或者财富管理机构,他们最关心的问题就是“目标客户画像”。这不仅仅是知道有多少人,更重要的是,这些人是谁?他们住在哪里?他们的职业是什么?他们关心什么?他们的投资风险偏好是怎样的?这些比单纯的数量更能指导他们的业务方向。

举个例子,我们之前为一家高端生活方式服务公司做市场分析。他们想拓展国内业务。我们提供的报告里,不仅有潜在客户的数量估算,还细分了不同城市、不同年龄段、不同消费偏好的群体,甚至还给出了他们可能感兴趣的产品类型和营销渠道的建议。这些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信息,远比一个“中国有X个千万富豪”的数字要实用得多。

我们看到的,可能只是冰山一角

所以,如果非要问“中国有多少千万富豪”,我的答案永远是“这个数字在动态变化,而且取决于你如何定义”。但我可以告诉你的是,这个群体绝对数量庞大,而且还在持续增长。尤其是在中国经济发展的这几十年里,造富效应是非常显著的。

从我个人的观察来看,你会发现,很多“千万富翁”并不是一夜暴富的,他们很多是通过多年的勤奋工作、抓住行业机遇,一步一步积累起来的。比如,早期的房地产开发商、制造业的先行者,还有近些年互联网和科技行业的创业精英。他们的财富积累过程,往往伴随着大量的风险承担和决策判断。

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接触到的项目越来越多,客户的财富背景也越来越多元化。以前可能更多是传统行业的企业家,现在则多了很多科技新贵的面孔。他们对资产配置的需求,对风险的认知,也都和过去有所不同。所以,这个问题,与其说是在问一个数字,不如说是在理解一个经济现象和社会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