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贷申请为什么全秒拒?过来人给你说道说道

期货问答 (5) 24小时前

网贷申请为什么全秒拒?过来人给你说道说道_https://cj001.lansai.wang_期货问答_第1张

一上来就问“网贷申请为什么全秒拒?”,这问题问得挺实在,也挺无奈。我接触这行也有些年头了,遇到太多人问这个,基本上是抱着一丝希望,但结果总是一盆冷水。这秒拒啊,说白了,就是机器看一眼,觉得你不行,直接PASS,根本没给你真人审核的机会。今天就聊聊,到底是什么让你们刚点完申请,就收到了那冰冷的“拒绝”。

“秒拒”背后的“看不见”的门槛

很多人以为申请网贷就是填填资料,看看有没有钱。其实不是,咱们现在这些平台,说实话,信息量早够大了,而且都接入了大数据风控系统。你填的那些信息,比如身份证号、手机号,就已经是一串串代码了,这些代码背后连着你的信用记录、负债情况、甚至你平时的一些行为习惯。这些东西,机器一扫,就能给你打个分,分数低于某个阈值,那就是“秒拒”的命。

这分数是怎么来的?别以为只是单纯看你有没有逾期。现在的风控,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它会看你手机通讯录里的人,是不是跟你经常contact的人,这些人本身是不是有风险,比如是不是跟你一样频繁在不同平台借款。还会看你日常的消费习惯,是不是过度消费,是不是跟你的收入来源不太匹配。甚至你支付宝、微信的账单,一些大数据平台都能通过某些渠道获取到,看你是不是“月光族”,是不是经常有大额支出但收入不明。这些都是“看不见”的考量,但它们实实在在影响着你的申请结果。

最直接的,还是央行征信。要是你征信报告上有明显的逾期记录,或者短期内查询次数过多,那基本上就别抱希望了。征信就像是一张成绩单,上面记录了你过去的“借贷行为”。很多平台,特别是正规持牌的金融机构,征信是第一道硬性门槛,一旦这里有问题,那直接就是“秒拒”。

“秒拒”与“人工审核”:一条看不见的界限

很多时候,你以为自己资质还行,填的资料也都是真的,怎么就被“秒拒”了?这里面有个关键点,就是“秒拒”往往意味着你的申请根本没有进入到人工审核环节。机器认为你的风险评估结果已经太差了,根本没有必要浪费人力去复核。这跟我们过去那种,找银行经理签字、聊几句就能决定能不能批贷的情况,完全是两回事。

而且,现在很多平台为了提高效率,甚至会直接将一些“问题”信息列为拒绝项。比如,你填的手机号,使用时间不够长,或者这个手机号之前有过不良的记录,比如被标记为骚扰tel。再比如,你填的contact人,在风控模型里被识别为高风险人群,或者你提供的地址信息,跟你在运营商那里的登记地址不一致。这些看似细节的地方,在大数据面前,可能就是直接让你被“秒拒”的致命伤。

我见过一些客户,之前因为一些原因,手机号换得比较频繁,或者跟家人住在一起,但地址信息没及时更新。在申请某个注重“信息一致性”的平台时,就会被直接“秒拒”。对方的系统可能就认为,你的信息存在疑点,无法确认你的真实身份或者稳定性,自然就拒绝了。

“负债比”:看不见的“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提到网贷,就不能不提负债。很多人可能自己觉得自己负债不算太高,但平台看的是一个更全面的“负债比”。这个比值,不光是你现在能看到的xyk欠款、银行贷款,还包括你正在申请的或者已经获批但还没有使用的网贷额度。是的,你没有看错,你“潜在”的负债能力,也被计算在内。

就拿一个比较常见的场景来说,小张xyk有几万块钱,也陆陆续续在几个小贷平台借过钱,每次都是按时还款。但关键是他,手机里装了十几个各种各样的借贷App,虽然有些只借过一两次,或者根本没用过,但这些平台通过数据接口,可能就能知道他“潜在”的可借贷能力。当他再一次申请某个额度相对较高的网贷时,即使他这次的账单看起来还行,但综合他“潜在”负债和已有的借款,他的总负债比可能已经超出了平台的风控阈值,直接就被“秒拒”了。

这种“秒拒”,往往是因为平台通过大数据分析,发现你已经处于一个高风险的负债状态,即便你这次申请的金额不大,但系统评估你未来还款能力的风险依然很大。就像一个医生,看你各项指标都还好,但一查出你有很多潜在病因,也只能让你先调养一下,不敢给你开太猛的药。

“逾期记录”:一次失误,可能让你“秒拒”很长一段时间

这个大家都知道,但可能很多人低估了“逾期记录”的威力,尤其是“多次逾期”或者“严重逾期”。现在,网贷平台的数据共享程度比以前高很多,你在一家的不良记录,很可能就被多家平台看到了。哪怕你现在想申请的这个平台,它自己的风控模型里没有直接显示你的逾期,但它可以通过第三方数据服务商,查到你过往在其他平台有过逾期。一旦被查到,那“秒拒”几乎是必然的。

举个例子,我之前有个客户,因为急用钱,在一个小贷平台上因为账单日和还款日没算好,只逾期了两天。虽然他很快就还清了,而且也没产生多少利息。但是,这个记录被同步到了一个更大的数据征信平台。等到他几个月后,想申请一个相对正规的银行系的消费贷时,直接就被“秒拒”了。银行的系统一查,发现他有过“不良记录”,虽然时间不长,但这个污点就足以让他错失这次机会。

而且,现在很多平台不仅看逾期本身,还会看你逾期的时间长短,逾期金额的大小,以及逾期后你是怎么处理的。如果逾期之后,你积极contact平台沟通、还款,并且后续保持了良好的还款记录,这些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负面影响。但如果逾期之后就“失联”,那无疑是雪上加霜。

“行为画像”:你的一举一动,都在“大数据”的眼皮底下

除了前面说的那些硬性指标,现在的网贷平台还会通过“行为画像”来评估你的风险。这说的就是你日常使用手机、社交媒体、甚至浏览网页的一些行为习惯,都会被收集和分析,形成一个“用户画像”。

比如,你是不是频繁切换手机运营商,是不是经常卸载 l?i 安装某个App,你的手机是不是“越狱”或“root”过,这些在某些平台看来,都可能是一种“不稳定”或“规避监管”的信号。还有,你朋友圈里的人,你经常关注的公众号,你点赞评论的内容,都可能被用来做风险评估。想想看,你平时跟一些经常逾期、或者看起来就没啥正经收入的朋友们互动频繁,平台也可能会觉得你的“圈子”风险高。

我记得之前有个平台,他们的风控逻辑里,甚至会分析用户手机里安装了多少“游戏App”,玩游戏的时间有多长。他们认为,游戏成瘾或者沉迷游戏的用户,可能财务稳定性会比较差。虽然这种做法有点争议,但事实就是,他们通过各种渠道,试图构建一个尽可能全面的用户画像,来预测你的还款能力和意愿。一旦你的行为画像,跟平台认定的“优质客户”画像差距太大,那“秒拒”也就不奇怪了。

“黑名单”与“灰名单”:一旦进入,想出来可不容易

最后,不得不提的就是“黑名单”和“灰名单”的概念。我们内部之间,也会有一些数据共享,或者对一些高风险人群会有标记。如果你在某个平台有过严重的违约行为,或者被认定为“老赖”,那很可能你的信息就会被标记,然后共享给其他互助的平台。一旦你上了某些平台的“黑名单”,那基本就是“判死刑”了,无论你怎么申请,都会被“秒拒”。

更常见的是“灰名单”。这个名单可能不像黑名单那么绝对,但也是让你申请受阻的重要原因。比如,你可能在某个平台有过轻微的逾期,或者被监测到某些高风险行为,但还没到上“黑名单”的程度。那么,你的信息就会被标记在“灰名单”里,或者是在风控模型里被打上一个“关注”的标签。这时候,你在申请其他平台时,如果该平台的数据源跟标记你信息的平台有关联,或者他们自己的风控模型也识别到了同样的风险点,那么你很可能也会被“秒拒”。

想从这些名单里出来,不是件容易的事。很多时候,需要你本人去contact标记你的平台,说明情况,并且提供相关的证据来解除标记。但对于很多小型网贷平台,它们可能根本没有这样的机制,标记一旦打上,就很可能一直存在。所以,平时注意自己的行为,保持良好的信用记录,比你事后去想办法“洗白”要重要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