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问美联储加息多久一次,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其实背后牵扯的因素比大家想象的要复杂得多。一听到加息,市场往往会立刻绷紧神经,股票、债券、汇率,什么都跟着动。但问题是,这种“多久一次”并没有一个固定的公式,它更像是一种根据经济“体温”实时调整的策略,有时候快,有时候慢,甚至有时候会停一停,观察一下。过去那种几年才调整一次利率的时代,现在已经很难看到了。
从我从业这些年来看,美联储加息多久一次最根本的决定因素,其实就是美国自身的经济状况。特别是通货膨胀(CPI、PCE)和就业市场(非农就业数据、失业率)。当通胀像脱缰的野马一样往上冲,超过了他们设定的2%目标,美联储就会考虑收紧货币政策,也就是通过加息来给经济降温。反之,如果通胀温和,甚至有滑向通缩的风险,他们也可能暂停加息,甚至考虑降息。
具体到“多久一次”,这中间的间隔变化很大。你看2022年和2023年初,美联储为了快速抑制高企的通胀,几乎是连续两次会议就加息一次,这种节奏在历史上是比较少见的。那段时间,市场几乎是“月经式”地在关注每次议息会议的结果。当时很多分析师甚至会根据前一次会议到下一次会议之间的时间间隔来预测“大概率”会加息多少。但这种预测往往是基于前一次会议留下的“信号”,美联储的官员们也很擅长利用前瞻性指引来引导市场预期。
不过,一旦经济出现一些疲态,比如制造业PMI数据下滑,或者就业增长开始放缓,美联储的脚步就会变得谨慎。这时候,加息的间隔可能会拉长到几个月一次,甚至有几次会议会选择“按兵不动”。这期间,他们会发布一些经济预测报告,比如GDP增速、通胀预期等等,这些报告里面的“点阵图”(Dot Plot)更是市场关注的焦点,它大致描绘了各位美联储官员对未来利率路径的预测。
当然,通胀和就业固然是核心,但也不能忽略其他一些信号。比如,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如果加息过于频繁或幅度过大,导致股市剧烈震荡,或者某些金融机构出现流动性危机,美联储也会非常警惕。我记得有几次,虽然通胀数据看起来还比较强劲,但因为某些银行突然出现问题,导致市场担忧情绪蔓延,美联储就会暂时放缓加息的步伐,甚至会采取一些其他措施来稳定金融体系。这时候,美联储加息多久一次的考量就会加上“金融稳定”这一层。
还有就是全球经济环境。虽然美联储主要关注的是美国国内经济,但它毕竟是全球最重要的央行,其政策对全球经济有着巨大的影响。如果全球经济增长普遍放缓,或者地缘政治风险加剧,美联储在制定加息政策时也会有所顾忌,避免因为激进的加息政策加剧全球经济的下行压力。这种情况,有时会让美联储的加息节奏变得更加“同步”,大家都倾向于等待,观察。
拿2015年底到2018年底的那段加息周期来说,美联储在那段时间一共加息了九次,每次25个基点。但你看这个间隔,刚开始的时候,2015年12月加息一次后,第二次一直等到2016年12月,间隔了一年。之后,节奏才逐渐加快,2017年加了三次,2018年加了四次,基本上是每个季度一次。这种从慢到快的转变,就是因为当时美国经济逐步复苏,就业市场持续改善,通胀也逐渐回升,美联储认为可以逐步收紧货币政策,为未来可能的经济衰退预留政策空间。
后来,市场也经历过一些“反转”。比如,在2018年底,很多人都预期2019年会继续加息,但由于全球经济放缓、贸易摩擦加剧等因素,美联储在2019年反而开始降息了。这说明,美联储加息多久一次,以及加息的终点,都充满了不确定性。政策制定者也会根据不断变化的情况进行调整,甚至在某些时候会“变脸”。
我经常跟客户说,投资美联储的政策,与其说是看它“多久一次”加息,不如说是理解它“为什么”加息,以及它“下一步”可能怎么做。美联储本身也在进行大量的“沟通”。每次议息会议后,都会发布声明,有新闻发布会,官员们也会在各种场合发表讲话。这些“沟通”的目的,就是为了引导市场预期,避免市场因为信息不对称而产生过大的波动。
所以,很多人会紧盯美联储官员的讲话,寻找关于未来利率路径的蛛丝马迹。这背后也是在试图预测美联储加息多久一次,以及每次加息的幅度。比如,如果某个官员在讲话中暗示未来可能需要进一步加息来控制通胀,市场就会开始消化这个信息,提前做出反应。反之,如果官员们对经济前景表示担忧,或者暗示加息周期可能接近尾声,市场也会随之调整。
现在很多人还在讨论“本轮加息周期何时结束”,甚至“下一轮降息会在什么时候”。这又是另一个层面的问题了。美联储加息多久一次,最终会走向何方,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未来几个季度美国经济的表现。如果通胀能够顺利回落到目标水平,并且经济能够保持温和增长,那么美联储可能会在一段时间内维持一个较高的利率水平,也就是所谓的“高利率环境”。
但如果通胀再次抬头,或者经济出现硬着陆的风险,那么美联储的政策就会面临新的抉择。这种不确定性,正是我们作为市场参与者需要持续关注和研究的。我的经验是,不要试图去抓住每一次加息的精确时点,而是要去理解美联储的政策逻辑,以及它所处的经济环境。这样,你才能在市场的波动中,做出更明智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