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问可转债价格如何定价,其实这问题问得有点笼统。毕竟,可转债这东西,它的价格可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能概括的,它牵扯到的东西太多,很多时候大家看的是一个“市场价格”,但背后的逻辑,尤其是我们这些做实操的,看的远不止那个盘面价。
我们理解的可转债价格如何定价,更多时候是在探讨“它的内在价值被市场如何评估”。你看到的那个在交易所跳动的价格,说实话,那只是一个市场博弈的结果,它受情绪、流动性、短期事件影响太大了。真正有经验的投资者,会去拆解这个价格背后,它值多少?这个“值多少”就跟股票不一样了,它既有股票的影子,又有债券的属性,还得加上一个期权价值。
比如说,一只可转债,它的发行价是100元。但是市场交易价可能跑到120元,也可能跌到90元。你不能光看这两个数字,还得看它的正股表现怎么样?正股涨,可转债通常也跟着涨,但涨幅不一定和正股同步。正股跌呢?可转债因为它是个“债”,跌到一定程度(比如跌破100元)就有点像债券的“保底”了,虽然也不是绝对的,但那个债券属性会提供一定的支撑。
所以,当你问可转债价格如何定价的时候,我觉得更准确的说法是“如何评估可转债的价值”,以及“市场是如何在不同因素作用下形成当前价格的”。这其中,几个关键的要素,我觉得是绕不开的。
说到可转债价格如何定价,肯定要聊到几个核心的东西。首先, 到期价值(Bond Floor) ,这是最基础的。可转债毕竟是债券,到期的时候,发行公司是要按照票面价值(通常是100元)加上利息还给你的,除非公司破产了。所以,理论上,即使正股跌到天上去了,可转债的价格也不应该长期低于它的到期价值,它有这个“债券底”。
其次, 转股价值(Conversion Value) 。这个就跟正股挂钩了。假设一个可转债的转股价是10块钱,而正股现在是12块钱。那么,你可以用100块钱的债券面值,去换100/10 = 10股正股。这10股正股的市场价值就是 10股 12元/股 = 120元。所以,这个可转债的转股价值就是120元。理论上,它的价格不应该比这个价值低太多,否则大家就直接买正股了,谁还买可转债?
再次,也是最复杂但也是最能体现可转债独特性的,就是 期权价值(Option Value) 。这东西,我刚接触的时候,确实有点懵。你想啊,可转债给了你一个权利,一个可以在未来某个时间,以约定好的价格(转股价)买入正股的权利。这个权利本身是有价值的,特别是当正股价格波动性大的时候,这个权利就越值钱。这个期权价值,又跟很多因素有关,比如剩余期限、正股的波动率(波动率越大,期权价值越高)、利率等等。
所以,可转债价格如何定价,本质上就是这三部分——到期价值、转股价值,再加上期权价值——的综合体现。市场价格,就是这三者在不同权重下,叠加市场情绪、供需关系等因素后形成的合力。
很多人喜欢用各种估值模型去套可转债价格如何定价。Black-Scholes期权定价模型、二叉树模型等等,这些模型能给出理论价格。但实际操作起来,你得明白,模型是模型,市场是市场。我们做的时候,模型给出的结果只是一个参考,实际判断还得看很多细节。
比如, 转股期的选择 。很多可转债有“向下修正条款”和“回售条款”,这些条款的触发条件和执行时机,会极大地影响期权价值。例如,如果正股连续跌破某个价位,发行人有权向下修正转股价,这相当于降低了你未来转股的成本,自然会推高可转债的价格。反之,如果触发了回售条款,你在到期前可以要求公司赎回债券,这又给了你一个“止损”的机会,也影响了价格。
再者, 溢价率 。我们常说溢价率,也就是市场价格和转股价值的差额除以转股价值。低溢价率通常意味着可转债的价格相对便宜,转股意愿可能更强;高溢价率则反之。但是,什么叫“便宜”,什么叫“贵”,这也不是绝对的。有时候,即使溢价率很高,但如果正股有很强的上涨预期,或者可转债的条款非常好,它依然值得买。我记得有一次,看到一个可转债,溢价率都快30%了,但因为正股是那种周期性行业,加上公司又有重大利好预期,很多人还是抢着买,因为它赌的是未来那个更大的期权价值。
还有 流动性 。那些交易不活跃的可转债,价格波动会比较大,而且买卖价差也可能更大。有时候,就算你算出来一个很合理的理论价格,但因为没法顺利地以那个价格买卖,它的实际价值也会打折扣。
在理解可转债价格如何定价这个过程中,我确实踩过一些“坑”。最典型的一种情况就是,只看转股价值,忽略了其他的。比如说,一只可转债,正股跌得很惨,转股价值已经跌破100块了。很多人就觉得,完了,这东西没价值了。但他们可能忘了,这东西还有债券属性,还有票息,还有最后几个月的期限价值。如果它的到期价值(100元)加上未来利息,减去到期的日子,算出来还有个95块的价值,而市场价格跌到了92块,那这92块其实是“债底”+“期权价值”。这个时候,反而可能是机会。
另一个容易犯的错误是,过度依赖模型。记得刚开始的时候,我们拿着Black-Scholes模型,算出来一个理论价格,然后就觉得市场应该按这个价格走。结果市场偏偏不给你面子,价格差了十万八千里。后来才明白,模型里的波动率参数,市场是怎么估计的?是根据历史波动率,还是根据隐含波动率?而隐含波动率本身就包含了市场对未来预期的判断。所以,模型更多的是帮助我们理解各种因素如何影响价格,而不是直接告诉我们“它就值这个价”。
我个人觉得,对于可转债价格如何定价,与其去纠结一个精准的数学公式,不如去理解它背后定价逻辑的“动态性”。正股的走势、公司的经营状况、市场的整体情绪、监管政策的变化,这些都在不断地影响着可转债的价值。我们能做的,就是在这个动态变化中,抓住那些被市场暂时低估了的部分,无论是转股价值的低估,还是期权价值的低估。
其实,很多时候,可转债价格如何定价,最终都会落到“人性”和“预期”这两个看不见的变量上。市场价格,从来就不是一个纯粹理性的结果。比如,当市场恐慌的时候,即使是质地优良的可转债,也可能因为流动性枯竭而被抛售,价格跌得比应有的要低。反之,在牛市氛围浓厚的时候,一些原本估值不高的可转债,也可能因为市场情绪的渲染而被炒作,价格远远高于其内在价值。
我曾经见过一些可转债,它们本身的公司基本面一般,正股也乏善可陈,但因为某个题材的爆炒,或者因为发行量不大,就被一些资金追捧,价格一度虚高。事后复盘,会发现这种上涨完全是情绪驱动,一旦情绪退潮,价格会快速回落,甚至跌破发行价。这让我们在评估可转债价格如何定价时,不能只看数字,还得看背后的“故事”是不是讲得通,这个“故事”是不是真的能吸引到足够多的参与者。
所以,总结一下,可转债价格如何定价,是一个融合了债券的确定性、股票的波动性以及期权的灵活性,再加上市场情绪和未来预期的复杂过程。理解这些,才能在纷繁的市场中,看得更清楚一些。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