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动态静态市盈率?谈谈我看过的那些“一成不变”和“风云变幻”

保险问答 (8) 13小时前

什么是动态静态市盈率?谈谈我看过的那些“一成不变”和“风云变幻”_https://cj001.lansai.wang_保险问答_第1张

简单说,动态市盈率就是我们基于未来预期去算市盈率,静态市盈率嘛,就是拿现在眼前的利润来算。但实际操作起来,这中间的门道,可不是一句话就能说清的。

很多时候,我们看到市面上谈论股票估值,最常听到的就是市盈率。但如果你真的拿个股票,翻来覆去就看那个“静态市盈率”,我敢说,你可能要错失不少机会,或者干脆就“高位站岗”。这“动态”和“静态”两个字,听起来就差了点意思,但实际操作中,这差的,可就是对公司未来增长潜力的判断,是看得远还是只顾眼前。我接触这个行业这么多年,见过太多因为不理解这两者的区别,而导致投资决策失误的例子。有时候,客户拿着一个看起来市盈率很低的股票,美滋滋地说,“你看,静态市盈率才10倍,多便宜!”可等你深入一看,这家公司利润增长停滞,甚至还在下滑,那10倍市盈率,就可能变成20倍、30倍,甚至更高。这就是只看到了“静态”的冰山一角,却没注意到它正在加速融化的“动态”部分。

静态市盈率:看得到,但未必摸得着

静态市盈率,说白了,就是用公司当前的“每股收益”去计算。比如,一家公司去年一年赚了2块钱一股,现在的股价是20块,那它的静态市盈率就是20 / 2 = 10倍。这个数字,是实实在在的,是过去已经发生的,看起来最可靠,也最容易获得。

当初我刚入行的时候,也觉得这个数字最“稳当”,毕竟是账面上的东西,不会骗人。而且,很多分析报告里,都会列出同行业公司的静态市盈率,然后说,“你看,这家公司市盈率比同业低,说明它被低估了。”这逻辑乍一听,好像挺有道理。我记得当时有个项目,分析一家传统制造业公司,它的静态市盈率确实在行业里偏低。我们当时也考虑过,是不是值得买入。

但是,问题就在于,这只是“过去”的收益,或者说“当下”的收益。你今天买这支股票,你指望的是它未来的表现,而不是它过去已经赚到的钱。如果这家公司产品单一,技术落后,市场份额不断被挤压,那它的利润增长,甚至利润本身,未来都会是个大大的问号。这时候,10倍的静态市盈率,就可能变成一个“陷阱”,看似便宜,实则是在为未来的亏损买单。

所以,静态市盈率,它提供了一个基础的参考,就像是你去相亲,对方的基本条件——身高、体重、工作,这些都列在那里。但这只是最表面的信息,你还得了解对方的性格、能力、未来的发展潜力,这些才是决定这段关系能不能长久的更重要因素。在投资里,静态市盈率就是那个“基本条件”,它告诉你公司“现在”是什么样子,但它无法告诉你公司“未来”会是什么样子。

动态市盈率:未来已来,也可能未到

动态市盈率,顾名思义,就是把“未来”的预期收益加进来了。最常见的做法是,我们拿“预测的下一年度每股收益”来计算。比如,这家公司今年预测能赚3块钱一股,股价还是20块,那动态市盈率就是20 / 3 ≈ 6.67倍。这个数字,看起来就诱人多了,对吧?

但关键在于,这个“预测”是谁做的?预测的依据又是什么?这是动态市盈率最核心,也是最容易出问题的地方。我见过太多公司,它们会给自己“美化”一下未来,比如把一些尚不确定的订单、项目都算进去了,或者对市场前景过于乐观。尤其是那些刚上市不久,或者正在进行业务转型期的公司,它们的未来收益预测,水分可能特别大。

我们曾经跟踪过一家互联网公司,它在上市初期,由于其新颖的商业模式,市场对它给予了极高的期望。券商分析师给出的预测数据,基本上都是两位数甚至三位数的利润增长。按照这些预测,它的动态市盈率确实非常低,非常有吸引力。当时很多投资者,包括我们内部的一些同事,都觉得这是一家“被低估”的明星股。

结果呢?市场竞争远比想象的激烈,用户获取成本不断攀升,变现模式也遇到了瓶颈。最终,这家公司实际的盈利增长,与最初的预期相去甚远。动态市盈率的“低估值”优势,在那一刻荡然无存,股价也随之大幅下跌。这次经历让我深刻认识到,动态市盈率的“准确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预测的“可靠性”,而这个可靠性,往往是最难把握的。

怎么看待这两者?我个人的经验之谈

我通常会把静态市盈率当作一个“底线”或者“基础参考”。如果一家公司的静态市盈率就高得离谱,那它即使有再好的未来故事,我也得打个问号。反过来说,如果一家公司的静态市盈率很低,我会把它作为一个“潜在的关注对象”,但绝不会仅仅因为静态市盈率低就立刻买入。

真正的分析,还是得回到动态市盈率的“预测”环节。但这并不能照搬分析师的报告,而是要自己去验证。我会花很多时间去了解这家公司所处的行业,它的竞争格局,它的核心竞争力,它的管理团队。我会去阅读它的财报,关注它的现金流,它的负债情况,它的研发投入。我还会去关注一些“非财务数据”,比如用户增长率、市场占有率的变化、产品创新能力等等。

我记得有一次,我们审视一家消费品公司。它的静态市盈率处于行业中等偏上,不算便宜。但我们通过对它过去几年的财报深入挖掘,发现其销售渠道在持续优化,品牌影响力也在稳步提升,而且它正在大力投入研发,推出一些新的、更受年轻消费者欢迎的产品线。我们判断,这家公司未来几年的利润增长,会比市场普遍预测的要快。所以,尽管它的静态市盈率看起来不那么“香”,但我们基于对公司未来发展的乐观判断,计算出的动态市盈率,显示其仍有较大的上涨空间。

我不太相信那些“一眼就能看穿”的低市盈率。真正的投资机会,往往藏在那些你需要花心思去挖掘、去理解、去判断的东西里。这就像是你在街上捡到一块石头,它可能看起来平平无奇,但如果你知道它可能是一块未经雕琢的钻石,你就会花时间去打磨它,去发掘它的价值。静态市盈率就是那块石头,而动态市盈率的判断,就是你有没有能力去识别它是否真的是一块潜在的钻石,以及它被雕琢后的样子。

什么时候,“静态”也可能“动态”?

有时候,我们遇到的情况是,一家公司的财务数据看起来非常稳定,利润增长也是“小步快跑”,每年都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增速。比如,一个大型的、成熟的公用事业公司,或者一些有稳定现金流的企业。在这种情况下,它的静态市盈率可能就与它的动态市盈率非常接近,因为公司未来的业绩增长,已经基本被“锁定”了,没有太大的惊喜,也没有太大的意外。

但即便是这种“稳定”,也需要审慎看待。我们不能因为它“看起来”稳定,就完全放松警惕。比如,行业监管政策的变化,或者技术上的颠覆,都可能让原本“静态”的局面发生剧变。我见过一些传统行业的公司,曾经以为自己的业务模式“铁打不动”,结果因为新兴技术的冲击,市场份额急剧萎缩,利润也随之腰斩。这时候,它曾经那个“稳定”的静态市盈率,瞬间就变成了“昂贵”的动态市盈率。

所以,在我看来,最稳妥的做法是,同时参考两者,并且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理解“动态”背后的逻辑上。静态市盈率是过去和现在的“度量衡”,而动态市盈率,才是衡量未来潜力和风险的“指南针”。

避免“一叶障目”,多维度看待估值

除了市盈率,我还会结合其他的估值指标来看。比如,市净率(PB)、市销率(PS)、现金流折现模型(DCF)等等。每个指标都有它的适用范围和局限性。就拿市销率来说,对于那些尚未盈利,但营收增长很快的公司,市销率可能比市盈率更能反映其价值。但同样,它也可能被虚高的营收数字所误导。

我记得,我们在评估一家电商平台的时候,它的营收增长非常迅猛,但由于大量的营销投入和补贴,导致其利润非常微薄,甚至是亏损。这时候,市盈率完全失去了参考意义。我们就更多地关注了市销率,以及用户增长、复购率等指标。通过这些更“动态”的视角,我们判断这家公司虽然短期内不盈利,但它正在建立一个强大的用户生态,未来的盈利能力值得期待。因此,尽管它的市盈率(如果算出来的话)会很高,但我们认为它有投资价值。

所以,说到底,什么是动态静态市盈率,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公式问题,而是一个关于“如何判断公司未来价值”的系统性思考。静态市盈率是起点,但绝不是终点。我们要做的是,把这个“起点”当作一个切入点,然后去深入挖掘、去验证,最终形成自己对公司未来增长的判断,并以此来计算出一个有意义的“动态市盈率”。这个过程,充满了挑战,但也正是投资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