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表会影响多久?”这个问题,问出来的时候,总感觉里头藏着一种急切,想知道市场底线在哪儿,想知道这趟“挤水分”的过程,到底得熬到什么时候。很多人觉得缩表就是美联储卖掉资产,钱就从市场收回去了,好像一蹴而就。但实际上,它哪有那么简单。从我接触的那些大小企业、包括一些私募基金的朋友的反馈来看,这个“多久”,其实是个动态变化,而且影响的深度和广度,常常超乎一般人的想象。
每次提到缩表,我脑子里首先闪过的就是2017年左右那段日子。当时大家普遍觉得,美联储就是卖点国债、MBS,流动性少了点,市场小幅波动。可没过多久,你就会发现,不光是利率锚定的那些玩意儿开始有点动静,连一些平日里流动性挺好的公司债,价格也开始变得不那么“坚挺”。更别提那些一开始就踩着高杠杆、或者业务模式比较依赖低成本融资的行业了,它们的日子一下子就难过了起来。
这就像你把一条水管里蓄积的水抽走一部分,水面下降是个显而易见的事。但那些原本被水浸润的河岸、淤积的泥沙,它们的变化就不会那么快显现。缩表影响的,不仅仅是短期资金成本,更是长期资金的可获得性,以及整个金融市场的风险定价逻辑。当“便宜钱”不再唾手可得,企业扩张的冲动会减弱,投资决策会更谨慎,甚至一些本来能靠债务驱动的项目,也可能因为融资成本的抬升而胎死腹中。
从我个人观察来看,一个完整的缩表会影响多久的周期,往往不能简单用美联储缩表停止的那一刻来衡量。它更像是“减缓”的信号出现,或者看到市场实际融资环境明显改善,才算真正进入尾声。这中间可能还要加上市场对未来政策预期的调整,以及实体经济对新融资环境的适应过程。所以,短则一年半载,长则两三年,都有可能。关键看当时经济的韧性,以及政策的力度和频率。
很多人会把缩表跟加息并列,觉得都是收紧银根。但实际上,缩表对市场的“吸水”效应,有时比单次加息来得更直接、更持久。加息是让借钱成本高了,但借不借、借多少,企业自己还有选择权。缩表直接就是市场上能拿到的钱少了,而且这个过程一旦启动,它的齿轮是持续转动的,除非主动踩刹车。我记得有一次,我们给一个制造业公司做融资方案,他们原本信心满满,觉得利率高点没关系,但到最后,银行这边因为他的一些票据融资涉及的“资金池”业务,被直接卡了。银行自己也在“去杠杆”、“压缩表外”,给的额度自然就收紧了。这种链条反应,就是市场消化能力不足的体现。
而且,不同类型的市场参与者,对缩表的反应是截然不同的。像我们做投资的,对资金的敏感度就很高。一旦知道美联储在缩表,我们就会开始评估自己持有的各类资产,尤其是那些流动性相对较差,或者对利率变化比较敏感的。比如一些长久期的债券,一旦市场利率因为缩表预期而上行,这些债券的价格就会下跌,导致账面损失。对于一些高杠杆的基金来说,这可能就意味着需要快速平仓,进一步加剧市场的波动。
反观那些现金流稳定、负债率低的公司,它们受到的直接影响会小很多。但 indirecly,当整个市场的融资环境变差,原材料成本上升,下游需求减弱,它们也难免会受到波及。所以,缩表会影响多久,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市场整体的“健康度”,以及它承受压力的能力。
我亲身经历过一个项目,本来是准备在缩表初期,利用市场相对充裕的流动性,快速完成一轮融资,然后去拓展新的业务。结果呢,就在我们准备签协议的关键时刻,市场突然传来消息,说缩表力度可能比预期的要大,而且之前对某些资产的“容忍度”也有所下降。当时合作的银行,原本给出的条件是浮动利率,结果突然变卦,要求增加固定的点数,并且提高抵押率。我们这边的项目,恰好涉及到一些比较新的技术,市场对它的风险定价本来就有分歧,这一来,融资成本直接就上去了,项目整体的IRR(内部收益率)一下就砍了不少,最后不得不重新评估。
还有一个客户,一家做消费品电商的公司。他们原本的模式是,用供应商的账期来做周转,同时用一些银行的供应链金融产品来放大杠杆。缩表之后,银行的这类融资产品一下子就变少了,而且利率也跳得厉害。供应商那边,也开始要求更快的付款周期,不然就不愿意再提供那么长的账期了。这一下,公司就陷入了“现金流断裂”的风险。他们不得不想尽办法,从其他渠道筹钱,甚至不惜以更高的成本去发债,把利润空间都挤压了。
这些例子都说明,缩表会影响多久,不是一个纯粹的技术性问题,更是一个“人”的问题,是市场参与者如何反应,如何调整策略的问题。政策的信号,有时候比政策本身更重要。大家对未来预期的改变,会加速或减缓这种影响的传导。
很多人可能忽略了“预期管理”在缩表会影响多久这个问题中的作用。当一个央行开始明确表示要缩表,并且给出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路线图,市场往往会提前做出反应。这种提前反应,可能会让实际的缩表过程,比预想的要平缓一些,因为大家都有了准备。但反过来,如果信息披露不足,或者市场对缩表的速度和力度有误判,那么真正的缩表一旦开始,造成的“黑天鹅”效应就会更大。
我注意到,在一些国家,当央行在收紧货币政策时,会特别强调“渐进性”和“可预测性”。这背后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管理市场预期,避免不必要的恐慌和过度反应。如果市场相信央行有能力控制缩表的节奏,并且会在必要时进行调整,那么缩表会影响多久的这个“多久”,就可能会相对缩短,因为市场会更快地找到一个新的平衡点。
相反,如果市场认为央行的行动是“失控”的,或者政策意图不明,那么即便缩表本身的操作量不大,它也可能引发更长时间的市场动荡。这就像一场精心编排的演出,演员走位、灯光配合都很好,观众也会觉得享受。但如果演员突然忘词,或者灯光乱闪,整场演出就会变得很糟糕。
要判断缩表会影响多久,其实就是在找那个“拐点”。在我看来,这个拐点往往不是一个单一的数据点,而是几个信号的共振。首先,我们得看美联储是否已经停止了缩表的步伐,或者明确表示要放缓。这通常是第一个明确的信号。
其次,要观察市场上的实际融资成本。比如,你看看国债收益率曲线的形状,看看企业债的信用利差,看看银行间拆借利率的波动。如果这些关键指标都开始稳定下来,甚至出现回落迹象,那说明市场上的流动性紧张感在缓解。
再者,实体经济的景气度也很重要。如果企业投资意愿开始恢复,招聘市场也保持活跃,这说明整个经济体对当前或者即将到来的低流动性环境已经适应,并且能够在这种环境下继续运转。这需要一段时间的观察,可能是在美联储停止缩表一段时间后,才能比较明显地看到。
当然,这个判断过程也不是绝对精确的。有时候,即使外部环境有所改善,但一些结构性的问题,比如某些行业的过度负债,或者金融体系内部的脆弱性,也可能导致缩表会影响多久这个周期被拉长。所以,经验和持续的观察,在这个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