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多少千万富翁?” 这个问题,我隔三差五就会被问到,尤其是在一些行业交流或者私人聚会上。每次听到,我心里都会咯噔一下,倒不是因为问题本身有多难,而是它背后隐藏的,往往是对财富简单粗暴的定义,以及对背后复杂现实的忽视。如果只是简单拉个数字,那太容易了,但要说清楚这个数字怎么来的,它意味着什么,那就得扒一层皮了。
最直接的答案,总会有一些研究机构给出。他们通常会做个调研,问问大家有多少存款、有多少房产、有多少理财产品,然后一加总,得出个“高净值人群”的数量。这些报告,我翻得不少,像胡润研究院、招商银行联合普华永道出的报告,都挺有参考价值。照他们的说法,中国千万级别的富翁,早已经过了百万这个门槛,而且还在稳步增长。
但问题来了,这些数字到底有多可靠?“千万”这个门槛,是指净资产,还是流动资产?是一套房算不算?比如,一个人在北京有套老房子,市值千万,但月供还没还完,他算不算“千万富翁”?再比如,一个在科技公司里打拼多年的工程师,手里握着几百万期权,但这些期权什么时候能兑现,能不能兑现,都是未知数。这些,在统计时,往往会有不同的解读和处理方式。
我自己的感受是,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数字,更像是“潜在的富翁”或者“纸面上的富翁”。真正的“自由”的、能够“支配”千万资产的,可能要打个折扣。这里面的门道,远比一个简单的数字要复杂得多。
“千万富翁”这个标签,听起来挺光鲜,但落到实处,资产构成才是关键。我接触过的客户里,有的是靠早期创业公司的股权,这部分价值可能很高,但流动性差,而且变现的路径也很多变。有些是靠投资,比如股票、基金,但这部分的波动性也非常大,今天的千万,明天可能就不是了。
还有很大一部分,就是大家熟悉的房产。在中国,房产确实是很多家庭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一线城市,一套房子的价值,很容易就超过千万。但房产的变现,不像股票那样便捷,而且受到政策、市场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所以,即便“身家千万”,也可能是一个“被锁定”的状态。
我记得有个朋友,在上海有两套房子,算下来也值个大几千万。但他自己却说,其实手里的流动资金也就几十万,大部分都压在房子里了。他想换一套更大的,但卖掉老房子需要时间,而且还要考虑到置换的成本和机会成本。这种“被困”在资产里的感觉,很多人都有,尤其是那些资产主要以房产形式存在的。
另外一个很有意思的点,是财富的“隐形”与“显性”。我们看到的“千万富翁”,很多时候是那种“显性”的财富,比如公开的投资、名下的房产。但很多人的财富,可能更多地体现在一些不容易被统计的领域,比如家族信托、海外资产,或者是一些尚未完全兑现的商业价值。
我之前有个机会,接触过一些做家族办公室的同行。他们服务的客户,财富体量往往非常惊人,但很多时候,这些财富并没有那么“直观”。可能是通过复杂的股权结构、在不同司法管辖区的资产配置来实现的。这种“隐形”的财富,让精确统计变得更加困难。
而且,我们讨论“千万富翁”的时候,常常忽略了负债。很多人虽然名义上资产很高,但背后可能背负着巨额的贷款。尤其是企业主,他们的很多资产都与企业紧密绑定,企业经营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他们的个人财富。所以,单纯看净资产,有时候会有点“失真”。
说了这么多,回到最初的问题:“中国有多少千万富翁?” 我觉得,任何一个数字,都只能提供一个大概的参考。而且,这个数字的增长速度,也跟我们对“富翁”的定义、统计口径、以及宏观经济的波动息息相关。
如果硬要我给一个数字,我会参考权威机构的报告,但同时也会加上一句“这只是一个统计上的数字,实际情况可能更复杂”。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产阶级的壮大,以及居民财富的积累,这个数字肯定还会继续增长。但同时,我们也要关注财富的结构性问题,比如资产的多元化、风险的控制、以及财富的可持续性。
我对这个领域的观察,更多是从财富管理、资产配置的角度出发。我们关注的不是一个静态的“有多少”,而是“如何让财富更安全、更有效地增长”。这背后牵涉到的,是每一个“千万富翁”或者“潜在富翁”的真实需求和未来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