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如何找到股民”,这个问题听起来简单,但实际操作起来,其中的门道远比想象的要复杂得多。很多人一上来就想着各种“拉新”活动,什么低佣金、送体验金,或是砸钱做广告。但凭我这些年在市场里摸爬滚打的经验来看,这思路,有点跑偏。我们得先搞清楚,我们找的“股民”,是哪一类股民?是刚入市的小白,还是有一定经验的活跃交易者,亦或是追求长期价值投资的机构?不同的目标群体,他们的“聚集地”和“关注点”完全不一样,下猛药式的广撒网,效果往往事倍功半。
在我看来,想找到合适的股民,第一步永远是“定义”你想找谁。就拿我自己举例,我过去做过一个专注于港股打新的项目,我们的目标客户就很明确:对打新收益有预期、有一定的闲置资金,并且愿意承担一定风险的这部分人群。这些人,通常在一些公开的财经论坛、股票交流群里活跃,他们会关注新股公告、研究上市公司的招股说明书,甚至会在一些付费的港股研究报告website上寻找信息。你给他们推低佣金,他们可能根本不在乎,因为他们关注的是打新那个特定阶段的收益率和中签率。所以,你说“如何找到股民”,我们得先问自己:我想吸引的是哪种类型的“股民”?他们的痛点在哪?他们关心什么?
再比如,如果你想找的是那些喜欢短线交易、追求日内波动的股民,那他们可能更关注实时行情、技术指标分析、以及各种突发事件对盘面的影响。他们可能活跃在一些提供实时资讯和盯盘工具的App评论区,或者是一些以短线交易策略为主的社群。给他们推一个长线的价值投资理念,效果也不会太好。反之亦然。
所以,别上来就想着怎么“拉”,先想想你想要“拉”的,是什么样的人。把客户画像做得越细致,后续的寻找过程就越有针对性,也越容易找到真正“对”的人。
一旦你对你的目标股民有了清晰的认知,下一步就是如何“吸引”他们。在我看来,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就是通过有价值的“内容”。想想看,股民最缺什么?信息、分析、或者是一种能让他们少走弯路的经验。所以,如果你能提供这些,他们自然会被吸引过来。
我记得有一次,我们团队做了一个关于“如何识别低估值蓝筹股”的系列解读,花了大量时间去搜集数据、进行财务分析,然后用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出来。这些内容发布在我们自己的公众号和一些合作的财经媒体上。出乎意料的是,反响特别好。许多读者不仅留言感谢,还有不少人主动添加我们产品的客服咨询。这里面,肯定有部分人就是我们想要的“价值投资”类型的股民。
这其中的关键在于,内容不是随便写的,而是要真正切中目标人群的“痛点”和“兴趣点”。如果你想吸引的是刚入门的新手,那就做一些基础的入门教程、风险提示;如果你想吸引的是有一定经验的投资者,那就做一些深度行业分析、个股点评,甚至是投资策略的探讨。内容为王,这句话在这个行业里,依然适用。
当然,光有好的内容还不够,还得让这些内容触达对的人。这就需要我们巧妙地利用各种平台和社群。我的经验是,与其在一些大而泛的平台上去“碰运气”,不如去那些更垂直、用户画像更清晰的社群里“深耕”。
例如,对于我们之前做的港股打新项目,我们会关注一些专门讨论港股打新机会的微信群、QQ群,还有一些港股论坛。在这些地方,我们不会上来就推销产品,而是先参与讨论,分享一些自己的打新心得、对热门新股的看法。当你的言论和分享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并且你的个人资料里有公司的链接,自然就会有人主动来了解你。
另外,一些券商提供的独立APP或平台,也是非常好的触达股民的渠道。如果你的内容或产品能够得到这些平台的认可,通过他们的渠道触达用户,效果会非常显著。当然,这需要你本身的产品或者内容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和专业性,能够通过他们的审核。我们曾经尝试过和一家券商合作,将我们的一些打新数据分析工具嵌入到他们的APP中,用户反馈非常积极。
别小看社交媒体的力量,尤其是当它与口碑传播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很多股民,尤其是年轻一代的股民,他们获取信息、形成观点的方式,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社交媒体的影响。
我们团队里有个小伙伴,他特别擅长在微博、抖音这些平台上用短视频的形式解读市场热点,或者分享一些简单易懂的投资技巧。他发布的内容,往往能引起很多年轻股民的共鸣,并且很多用户在看完视频后,会主动去搜寻他提到的公司或相关的投资产品。这种基于信任的传播,效果非常好。
有时候,我们会鼓励用户在自己的社交媒体上分享他们的交易心得,或者对我们产品的评价。一旦有用户发布了正面评价,我们就会及时地进行互动,甚至给予一些小奖励。这种用户生成内容(UGC)的方式,能够极大地增强我们产品和服务的可信度,也帮助我们吸引到更多认同我们价值的股民。
最后,我觉得最关键的一点是,我们要学会用数据来驱动我们的“寻找”过程。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应该建立在数据的支撑之上,而不是凭感觉。无论是通过哪个渠道找到了多少股民,他们的转化率如何,他们对什么内容更感兴趣,这些都需要我们去追踪和分析。
举个例子,我们过去做过一个实验,同时在两个不同的财经论坛上发布了关于“如何规避新股破发风险”的文章,但是其中一篇的结尾,我们引导用户去下载我们的一份独家研究报告,而另一篇,我们只是简单地抛出观点。我们发现,引导下载报告的那篇文章,虽然阅读量差不多,但用户后续的转化率却高出不少。这就说明,在特定场景下,提供有价值的“资源”比单纯输出观点更能吸引和留住潜在用户。
通过对这些数据的持续分析,我们可以不断地调整我们的获客策略,把资源集中在那些转化率更高、成本更低的渠道上。比如说,如果发现某个社群的股民进来后,对我们产品的兴趣度普遍不高,那我们可能就要考虑减少在那里的投入,转而加大在其他表现更好的渠道的力度。
说到底,找到股民,不是一次性的动作,而是一个持续优化的过程。你需要不断地去尝试、去学习、去调整,才能在这个变化的市场里,找到那些真正属于你的“精准股民”。
上一篇
下一篇
已是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