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肉价格什么时候上涨?老经验告诉你,别只盯着天气看

保险问答 (4) 5小时前

猪肉价格什么时候上涨?老经验告诉你,别只盯着天气看_https://cj001.lansai.wang_保险问答_第1张

“猪肉价格什么时候上涨?”这问题,估计每个春节前、中秋节前,甚至随便哪家餐馆老板都会问一句。老实说,没个确切日期,谁能拍着胸脯打包票?但干这行久了,多少也摸索出点门道,不是看天气预报,也不是掐着日子等节日,而是得看背后那些更深层的东西。

供需关系是根本,但没那么简单

大家第一个想到的,肯定是“供大于求就跌,供不应求就涨”。这话没错,但执行起来,就没那么直接了。比如,明明听说养殖户亏本,产能下来了,按理说价格得涨吧?可现实是,有时候市场就是不买账,价格依然在低位徘徊。这又是为什么呢?

这就得说到“预期”和“库存”。很多时候,价格的变动,是市场参与者对未来情况的预判。养殖户亏本,看到别人减产,他们会不会也赶紧出栏?担心后面价格更低,宁可现在卖点钱。这种“恐慌性抛售”一旦出现,就算供需关系在理论上应该支撑涨价,实际情况也会被短期内压制。

还有库存。我们常说,价格涨跌跟“猪周期”有关。猪周期,说白了就是养殖户根据市场行情,调整生猪出栏量的一个循环。当价格连续下跌,养殖户觉得没盼头,就会减少母猪的饲养、淘汰老母猪,导致存栏量下降。但这个过程有个滞后性,从母猪怀孕到小猪长大出栏,怎么也得大半年。所以,当产能真正受影响,市场开始缺猪的时候,往往是价格上涨的信号。但这个上涨,不会是立刻的,而是有一个蓄积的过程。

疫情、环保政策,这些“黑天鹅”也很关键

这些年,养猪行业受到的影响,可不止是市场供需。你想想,前几年那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对整个物流、屠宰、销售环节造成多大冲击?很多时候,就算猪肉在养殖户手里,运不出去,卖不掉,那价格也照样受影响。有时候,一个地方出了疫情,封锁了,那周边的猪就成了“烫手山芋”,不得不低价处理。

环保政策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以前很多小养殖户,环保措施跟不上,一有检查,就得关停。这些小规模的退出,看似对整体供应影响不大,但积少成多,也确实能影响到某些区域的市场供应。还有一些地方为了改善环境,搞“禁养区”,逼着很多养殖场搬迁或者关闭,这在短期内,也会给局部市场带来供应的紧张。

记得有一次,某个大型养殖基地因为环保问题被要求限期整改,本来产能就有点吃紧,一下子这批猪的出栏量就少了很大一块。虽然当时媒体报道没怎么提,但我们这些在一线做贸易的,都心知肚明,那个月,附近几个城市的猪肉价格,确实比平时硬气了不少。

进口肉、替代品,市场并非只有“猪”

很多人只盯着国内的生猪产量,却忽略了进口肉对市场的影响。我们国家是猪肉消费大国,但同时也是进口猪肉的重要买家。如果国际市场上猪肉供应充足,价格较低,大量进口猪肉进入国内,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平抑国内价格上涨的预期。相反,如果国际疫情影响了全球猪肉生产,或者汇率出现大的波动,进口肉的价格优势就没了,国内价格上涨的空间就会更大。

另外,别忘了还有其他肉类,比如鸡肉、牛肉、羊肉。猪肉价格如果一直高高在上,消费者自然会选择更便宜的替代品。牛肉、鸡肉的销量就会上去,这又会反过来影响猪肉的消费需求,从而对猪肉价格产生制约。所以,观察猪肉价格,也得看看“邻居”们的价格走势。

屠宰企业、终端零售,中间环节的博弈

价格从养殖户手里到你我餐桌上,中间有很多环节。屠宰企业、冷链物流、批发商、零售商,他们都有自己的成本和利润考量。有时候,即使生猪价格不高,终端价格也未必能跟着降下来,反之亦然。这些中间环节的利润空间,也是影响最终消费者价格的因素之一。

比如说,有时候收猪的时候,屠宰厂压价厉害,说自己屠宰成本高,或者下游走货慢。但一旦猪肉供应真的紧张了,他们又会赶紧提高收购价,甚至为了抢猪源,给出比市场价更高的价格。这种博弈,有时候会让价格的波动看起来有点“情绪化”,跟实际的供需关系好像不大一样,但仔细想想,都是商业利益在驱动。

总结一下,啥时候涨?

所以,回到“猪肉价格什么时候上涨”这个问题,我的看法是:

1. 关注产能去化程度: 当看到大规模的养殖户出现亏损,主动减产、淘汰母猪的新闻,并且这种趋势持续一段时间后,预示着未来的供应会收紧。

2. 警惕突发事件: 疫情、极端天气、新的环保政策等,都可能成为短期内影响供应或运输的“黑天鹅”。

3. 观察进口和替代品: 国际猪肉市场动态以及其他肉类价格,会给国内价格带来联动效应。

4. 理解市场情绪: 价格不仅仅是供需,还有市场参与者的信心和预期。

总的来说,猪肉价格的上涨,是一个多因素叠加、相互作用的结果。想要准确预测,确实不容易,但通过这些关键的观察点,多少能对未来的趋势有个大致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