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周期去哪儿了?聊聊那些年我们经历过的“周期幻觉”

金融问答 (4) 4小时前

牛周期去哪儿了?聊聊那些年我们经历过的“周期幻觉”_https://cj001.lansai.wang_金融问答_第1张

老是听到有人在问,怎么现在市场好像没有牛周期了?或者说,牛周期在哪里?总感觉以前那股子猛劲儿没了。坦白说,这问题我们私下里也经常聊,尤其是最近几年,感觉市场波动确实跟以前不太一样。很多人怀念过去那种一年翻几倍,甚至指数三年翻十倍的时代。但仔细想想,那真的是“牛周期”吗?还是我们对周期的认知,或者说我们所处的环境,已经悄悄改变了?

市场的“减震器”在升级

我个人的感觉是,现在的市场,尤其是大型上市公司,已经不像以前那么容易出现那种极端的大起大落了。你想啊,现在信息传递的速度、监管的严格程度,还有机构投资者的参与度,都跟几十年前不可同日而语。以前可能一个重磅消息,就能让一个行业或者几家公司瞬间跌到谷底,或者飞上天。现在呢?消息出来,反应可能很激烈,但很快就会有各种声音出来对冲,有研究报告,有机构的分析,还有监管的信号。这些都在起到一个“减震”的作用。

比如,前几年有一波所谓的“新能源热”,很多新能源公司的股价确实涨得惊人。但即使在那段行情里,我们看到,那些估值明显虚高,或者技术上还没有完全成熟的公司,一旦出现技术瓶颈或者政策风向微调,股价就会立刻被打回原形,甚至跌得更惨。这和过去那种,整个板块一起涨,就算你进去得晚一点,也有肉吃的情况,是有区别的。它更像是,一部分优质的公司在沿着自己的技术和商业逻辑向上走,而其他不那么扎实的,则很容易被淘汰。

再往前推,可能二十年前,很多企业上市,就是为了解决融资问题,它们本身的经营能力、治理结构可能并没有那么完善。那时候,一个好的赛道,加上点运气,就能撑起一个“牛周期”。但现在,经过了这么多年的市场洗礼,那些真正有核心竞争力、能持续创造价值的企业,它们的发展更像是“爬坡”,虽然有波动,但整体趋势是向上的。而那些靠概念、靠讲故事的公司,生存空间越来越小。

“周期”的定义在模糊化

我常常觉得,我们现在讨论的“牛周期”,可能是一种对过去简单化、符号化的理解。过去我们可能更容易看到那种非常清晰的,由供给短缺、需求爆发驱动的,一轮接一轮的“顺周期”行情。比如,房地产的几轮牛市,比如某些大宗商品的周期。这些周期往往有明确的起止点,有明确的驱动因素。

但是现在,科技的发展、全球化的深入、以及商业模式的不断创新,让市场的结构变得更加复杂。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是“结构性”的机会,而不是“整体性”的牛市。也就是说,可能有一个行业在经历它的“小牛市”,但其他很多行业可能还在低谷徘徊,甚至在走下坡路。比如,过去几年,人工智能、云计算、生物医药这些领域,在各自的赛道里都经历过快速的增长,但你不能说整个A股或者美股就进入了一个整体的“牛周期”。

更何况,很多公司现在已经开始尝试多元化经营,或者在产业链上进行垂直整合。这就使得它们对单一的宏观经济周期或者行业周期的依赖性有所减弱。它们更像是“韧性”增强了,不容易被单一的外部因素打垮,但同样,也很难出现那种,因为某个极端因素,就能让所有相关企业都跟着疯狂上涨的局面。

经验与幻觉:那些年我们错过的“牛”

说到这个,我倒想起来几年前,我们当时也觉得某个行业要迎来大牛市,投了很多精力去研究,也成功抓住了一些机会。但是,我们对那个行业的“周期”判断,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对过去类似行业表现的类比。比如,我们看到某个新兴产业,它的技术迭代速度、市场渗透率,都跟当年某个成功的产业很像,就觉得它也一定会复制那种辉煌。

结果呢?确实有一些公司起来了,但也有很多公司,因为碰到了我们当时没预料到的技术瓶颈,或者市场接受度不如预期,最后就沉寂了。甚至,我们发现,那个行业本身的商业模式,可能就跟我们过去参考的行业有根本性的不同,它的盈利路径,它的客户构成,决定了它不可能出现那种“粗放式”的增长。这让我们意识到,不能简单地把过去的“周期”经验套用到现在。

还有一次,我们对一个传统行业的周期做了深入的分析,认为它进入了库存去化后的反弹阶段,大家都很看好。我们也配置了不少相关资产。市场也确实经历了一段时间的上行,但随后,因为全球宏观环境的变化,比如贸易摩擦加剧,或者原材料成本的剧烈波动,这个行业的复苏就显得“步履维艰”。我们当时分析的那些“周期驱动”的逻辑,在更复杂的现实面前,显得有些单薄。

“慢牛”还是“无牛”?

所以,回到“为什么没有牛周期”这个问题,我觉得可能不是“没有”,而是我们对“牛周期”的定义,以及市场本身发生了变化。现在的市场,更像是一种“慢牛”或者“结构性牛市”的特征。优质资产的价值在缓慢而稳健地增长,但那种一夜暴富、普涨式的行情,确实越来越少了。

大家可能怀念的是那种“人傻钱多”的时代,但市场总是在进步的,参与者也在变得越来越聪明,信息越来越对称。所以,我们需要的,可能不是去等待一个虚无缥缈的“大牛周期”,而是去理解当前市场的真实逻辑,去挖掘那些真正具有长期价值的公司,然后耐心持有。这也许才是我们在当下环境中,最现实、也最有效的方式。

举个例子,很多科技公司,它们的发展曲线并不是那种爆发式的,而是像科比的打法,一点点积累,一点点进步,最终成为王者。它们可能每年涨个20%-30%,很多年下来,价值就翻了好几番。这种增长,如果我们只盯着那些传统意义上的“翻倍”行情,可能就觉得不够“牛”。但从一个长期的角度来看,这种稳健的增长,才是真正的“牛”。

新时代的“牛”,长啥样?

我们公司在研究和投资的过程中,也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以前我们可能更看重那些能快速抓住行业风口的公司,但现在,我们更倾向于那些在技术上有壁垒、在商业模式上有创新、并且能持续进行研发投入的企业。它们的增长,往往是内生性的,不受外部大周期影响的程度相对较小。

比如,我们看到一些在细分领域做到极致的芯片设计公司,或者在生物医药领域,有独特创新药物管线的企业。它们即使在市场整体偏弱的时候,也可能因为自身产品或技术的突破,实现股价的逆势上涨。这已经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那种,大家一起嗨的“牛周期”了,而是一种“强者恒强”或者“创新驱动”的行情。

更重要的是,我们发现,现在的投资者,包括一些机构,对于“价值”的理解也更加深入了。他们不再仅仅追求短期的价格波动,而是更看重公司的长期盈利能力、现金流以及在行业中的竞争地位。这也会引导市场朝着更加理性和价值化的方向发展,自然而然地,那种过度投机、脱离基本面的“牛市”就很难再出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