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药和中生哪个好?”这问题,在我这儿算是老生常谈了。不少人问,一上来就想听个“一二三”,说哪个绝对占优。但医药这行,哪有那么简单?说实话,很多时候,这问题本身就有点过于简化了。我做这行有些年头了,接触过的项目、打过的交道也不少,对这两个名字,算是有一些零散的观察和体会,今天就随手写写,不吹不黑,就当是个从业者的随感吧。
我们聊“好”,得先弄明白“好”是冲着什么去的。是研发管线?是市场销售能力?是创新药的突破性?还是仿制药的质量和成本控制?这几个方面,石药和中生(中国生物制药)都有各自的强项和侧重点,而且还在不断变化。
石药,过去大家熟知它更多是传统药,但这两年,尤其是在创新药领域,动作挺大,像“恩必普”这样的产品,可以说是在中枢神经系统领域打出了名堂。它们在化药和生物药这块,都有布局,而且能看到它们在资本运作和市场推广上的力度。
中生,名字里就带“生物”,自然在生物药这块是它的核心竞争力。尤其是单抗药物,研发管线确实是比较丰富,比如在肿瘤、自身免疫等领域,有不少letrozole、adalimumab的仿制药,还有一些自主研发的创新药。它的优势,更多体现在技术积累和对生物制药前沿的把握上。
所以,如果单从“哪个更好”这个笼统的说法,很难给出一个绝对的答案。就像问,一辆SUV和一辆轿车,哪个更好?看你具体的需求场景了。
谈到医药企业,研发是绕不开的话题。石药和中生在这方面,可以说都在发力,但节奏和侧重点略有不同。
石药的创新药布局,我观察到它们在新靶点、新机制的探索上,是下了功夫的。比如在PD-1、ADC(抗体药物偶联物)等热门领域,都有自己的产品或管线。这些领域技术门槛高,周期长,但一旦成功,回报也大。它们在一些关键的治疗领域,比如肿瘤,也尝试通过引进、合作等方式,快速丰富产品线。
中生这边,优势是很明显地在生物药,尤其是单抗。过去几年,它们推出的多个生物类似药,在市场上的接受度都挺高,这背后是对生产工艺、质量控制的严格把关。而且,它们在自主创新上,比如CDMO(合同研发生产组织)业务,也在拓展。我记得有一次,参加行业会议,看到中生在介绍它们在ADC技术平台上的进展,确实展现了其在生物制药前沿技术的投入。
但创新之路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管线里有很多看起来很有前景的项目,但最终能成功上市、并且成为爆款的,凤毛麟角。这里面的研发失败率,是很高的。所以,看管线,更多是看它的深度和广度,以及在关键领域的布局是否有前瞻性。
有了好药,还得卖出去。这一点上,石药的传统优势,在中医药和化药的销售网络上,仍然有其独特之处。它们的产品线长,很多都是基药目录里的品种,在基层医院和基层市场,有着很深的根基。而且,它们在OTC(非处方药)市场也有不少经典产品。
中生在生物药的推广上,虽然起步可能比某些外企晚,但看得出来,它们在市场学术推广、医生教育这块,是非常重视的。单抗药物,往往需要专业医生去理解和使用,如何让医生接受、信任,是推广的关键。中生在这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包括组织学术会议、邀请专家授课等。
我个人觉得,在一些大城市的大医院,生物药的推广,中生的能力会更突出一些。但在一些基层市场,石药凭借其长期积累的渠道和产品,仍然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时候,单纯比较“哪个好”,会显得比较片面。
中国医药市场,仿制药依然是主体。在这方面,石药和中生都扮演着重要角色。所谓“仿”,不是简单模仿,而是要做到“质量和疗效一致”。
石药在很多经典化学药领域,都有做得不错的仿制药,比如一些抗感染、心血管类的药物,它们在成本控制和产能上,都很有优势。对于很多医院来说,采购稳定、价格合理的国产仿制药,是重要的考量。
中生在生物类似药方面,更是其亮点。比如adalimumab、letrozole等,它们推出的生物类似药,能够满足患者对于高质量、可负担的生物药的需求。这对于推动国内生物药的普及,意义重大。很多时候,我们关注的“一致性评价”,就是对仿制药质量的严苛要求。
当然,国产仿制药的质量,也经历了一个不断提升的过程。过去确实存在一些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的情况,但近年来,随着监管的加强和企业自身意识的提高,这种情况已经有了很大改善。
如果从投资的角度看,这个问题又会回到“增长潜力”、“盈利能力”和“风险控制”等多个维度。
石药,作为一家综合xy企,它的产品线比较均衡,即使某个领域遇到挑战,其他领域也能起到支撑作用。它的优势在于既能做好传统业务,也在积极拥抱创新。这一点,对于资本市场来说,可能意味着相对稳健的增长。
中生,则更偏向于在生物药这个风口上,搏击浪潮。如果它在创新药研发上能持续取得突破,那么它的成长空间可能会更大。但生物药的风险也更高,研发投入大,失败率也高,一旦管线出现问题,对公司业绩的影响也可能更明显。
总的来说,它们都是中国医药行业的重要参与者,都在各自的领域内有着显著的实力。哪个“更好”,真的取决于您看重的角度和标准。我个人倾向于认为,两者都在各自擅长的赛道上努力,并且都在不断学习和进步。行业的发展,需要像它们这样有实力、有潜力的企业共同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