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子公司究竟有多少家?这里面门道不少

理财问答 (3) 5小时前

基金子公司究竟有多少家?这里面门道不少_https://cj001.lansai.wang_理财问答_第1张

“基金子公司多少家”,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真要捋清楚,你会发现这里面信息有点零碎,而且数字总在变。不少同行,包括刚入行的朋友,都会问。我理解,大家想了解的是一个大致的行业概貌,知道这个市场的水有多深,有多少玩家。但问题是,你想问的“基金子公司”,到底是指在基金业协会备案的,还是泛指那些过去由公募基金公司发起设立,现在业务形态也可能已经有所不同的主体?这两者,差别可就大了。

从“全牌照”到“专业化”:一个行业的演变

我记得大概是2012、2013年那会儿,公募基金子公司是个特别火的概念。那时候,监管政策鼓励公募基金“回归本源”,同时又希望它们能拓展更多业务。于是,基金子公司就像雨后春笋一样冒出来,而且几乎是“全牌照”的,什么融资融券、通道业务、证券化产品,几乎无所不能。好多基金公司都赶紧成立了子公司,觉得这是个弯道超车、拓展利润空间的好机会。

当时,规模扩张是首要目标。很多子公司成立的目的,就是为了承接母公司的资产管理计划,特别是那些需要通道服务的业务。那时候,大家可能更看重的是“有多少钱能通过子公司‘流转’起来”,而不是“子公司的专业能力到底有多强”。所以,在那几年里,基金子公司的数量确实是急剧膨胀的。

但好景不长,随着监管政策的收紧,尤其是资管新规的出台,通道业务受到很大的限制,非标业务被逐步清理。基金子公司原有的那种“什么都做”的模式,显然就走不下去了。监管层面的要求越来越明确:子公司要回归资产管理本源,走专业化、特色化的发展道路。这就意味着,那些过去依靠通道业务生存的子公司,日子就没那么好过了。

所以,如果你今天去查基金业协会的数据,会发现那些在体系内有明确备案的基金子公司,其数量其实比很多人想象的要少一些,而且业务也更加聚焦。大部分的子公司,现在都在围绕着母公司的核心业务,或者在某个细分领域(比如特定资产的投资、另类资产管理等)发力。

到底有多少,数据怎么看?

要说精确的“基金子公司多少家”,我一般会参考基金业协会公布的各类备案信息。但问题是,备案信息更新可能不是实时的,而且有些公司旗下可能有多个子公司,或者其业务形态可能已经跟最初设立时不太一样了。比如,有些子公司可能已经转型为私募基金子公司,或者业务重心已经完全转移到另类投资领域。

我经常会去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的guanfangwebsite(虽然这个website现在查询起来有点小变化,但核心信息还是公开的)上面找一些数据。你可以在上面找到一些关于特定类型资产管理业务的统计,或者基金管理人及其子公司的公开信息。不过,要从中梳理出一个“基金子公司总数”的准确数字,确实需要点耐心和方法,而且这个数字,今天说一个数,明天可能就因为新设、合并或者业务调整而有所变动。

据我过去的观察和接触,过去一段时间,基金子公司的数量一度超过了70-80家,这还是指那些有实际运营和备案的。但现在,如果严格按照监管口径,并且排除掉一些业务已经非常边缘化或者处于清算状态的,这个数字可能要打个问号。而且,还有一些过去比较活跃的子公司,现在业务已经深度整合到母公司体系内,或者业务模式有了根本性改变,你再把它简单地算作“基金子公司”,可能也就不那么贴切了。

“影子银行”的隐退与业务的重塑

我之所以说“门道不少”,是因为“基金子公司”这个概念,在很多人的认知里,还停留在前几年那个“通道业务”的时代。那时候,很多基金子公司是母公司进行非标资产管理、甚至是一些“类信贷”业务的重要载体。比如,为房地产企业融资,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提供资金支持,这些业务在那个时候非常普遍。

但资管新规之后,这种模式受到了最直接的冲击。非标债权类资产被严格限制,表外业务要往表内收。很多基金子公司不得不进行业务转型。有的选择剥离非标业务,专注于公募基金的投资顾问、券商收益权、专项资产管理计划等合法合规的业务;有的则开始向专业的另类资产管理公司转型,比如专注于不良资产处置、私募股权投资、基础设施债权投资等等。

我记得有一次,跟一个老朋友交流,他原来在一家大型基金公司子公司负责业务。过去,他们的业绩增长很大一部分来自于给一些项目提供通道,收取的管理费和托管费很可观。但新规之后,这块业务几乎全没了。为了生存,他们花了很多心思去研究怎么做真正的资产管理,怎么去发掘有潜力的项目,怎么去设计更复杂的金融产品,但这是一个非常痛苦且漫长的转型过程。很多子公司,就是在这个过程中,要么找到了新的增长点,要么就逐渐边缘化了,甚至关闭了。

真实样本:一家子公司的转型之路

举个例子,我之前接触过一家券商系基金公司的子公司。这家公司最早成立的初衷,也是为了拓展非标业务和通道业务,跟母公司有一些协同效应。但随着监管收紧,他们发现原来的模式难以为继。于是,他们就开始把重心放在了证券化产品,特别是REITs(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和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方面。他们投入了很多资源去研究底层资产,搭建交易结构,与各类投资者沟通。

这个过程并不容易。首先,REITs和ABS(资产支持证券)的业务,对专业能力的要求非常高,需要懂法律、懂会计、懂资产估值、懂交易结构设计。其次,市场竞争也很激烈,不仅有其他基金子公司,还有证券公司、信托公司、AMC(资产管理公司)等都在争夺这个市场。他们当时遇到的一个大问题是,如何从过去那种“低风险、高规模”的通道业务,成功切换到“高风险、高专业度”的资产管理业务。

我当时看他们的做法,是成立了一个专门的团队,从母公司和外部引进了一批有经验的资产证券化专业人士,并把他们放在子公司里进行独立核算和管理。而且,他们也开始主动清理那些不符合新规的业务,即使这意味着短期内利润的下降。这种决心和魄力,在当时那种环境下,是很不容易的。

未来的趋势与数量的“微妙”变化

所以,如果你再问“基金子公司多少家”,其实数字本身已经不如“这些子公司的业务模式是什么”以及“它们在行业中的定位是什么”来得重要了。数量的多少,其实是行业发展阶段的一个体现。过去,数量多,说明大家都在往这个方向挤;现在,数量可能相对稳定,甚至有所缩减,但留下的都是那些更有核心竞争力的,或者转型比较成功的。

未来,我认为基金子公司会更加专业化、细分化。一些大型的、综合性的基金公司,可能会保留几家能力比较强的子公司,专注于某个细分领域;而一些中小型基金公司,可能会选择将部分业务整合到母公司,或者只保留一家功能型的子公司。另外,那些能够抓住另类资产管理、尤其是基础设施和REITs等新兴领域的子公司,可能会有更好的发展前景。

总的来说,现在很难给出一个绝对精确的“基金子公司多少家”的数字,因为它是一个动态的概念,而且业务的内涵也在不断演变。与其关注一个静态的数字,不如去理解这个行业背后的逻辑和趋势。而我刚才提到的这家券商系基金公司的子公司,它们正在经历的转型,就是当下整个基金子公司行业的一个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