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品今公司怎么样这事儿,圈里问的人不少,但真能说出个所以然的,估计不多。我这也不是什么guanfang的背书,纯粹是自己这些年在这行里摸爬滚打,跟品今打过交道,听过不少业内朋友的反馈,还有些自己亲身经历的观察,杂糅在一起,跟大家聊聊。
刚开始接触品今,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不就是个给品牌方找渠道、做销售的公司嘛。这想法也不能说错,但太表面了。他们做的,其实更像是在品牌和市场之间搭一座桥,而且这座桥不是随便搭的,是有很多讲究的。比如,他们是怎么去挖掘那些有潜力但还没被大众熟知的品牌?怎么去对接那些真正能卖货、而且卖得好的渠道?这中间的筛选、沟通、谈判,门道可多了。
我记得有一次,为一个新晋的家居品牌找合作,当时市面上涌现太多类似的产品,大家都在拼价格,都想着快速走量。品今的团队过来,看了看品牌的产品,了解了他们的定位,没有立刻推销他们手头的所谓“热门渠道”,而是花了很多时间去分析这个品牌的核心卖点,以及它真正适合的消费群体。他们当时提出的方案,是围绕着“品质生活”、“居家美学”这些更深层的概念去进行渠道布局,而不是简单地堆砌线上线下的销售点。
这种做法,初听上去好像效率不高,好像他们不愿意“快”,但回头看,这反而是他们能做出点东西来的关键。他们在做的是“选品”和“赋能”,把合适的品牌送到合适的场景里,然后帮助品牌把故事讲好,让消费者真正理解并接受。这比单纯的“铺货”要复杂,也更有价值。
谈到品今,很多人都会关注他们的渠道资源。毕竟,一个销售型公司,渠道就是生命线。但“渠道资源”这四个字,其实可以有很多解读。是说他们认识多少零售商?还是说他们能把货铺到多少个城市?在我看来,更重要的是“有效渠道”和“转化能力”。
我接触过一些公司,渠道名单厚厚一本,但真正能为品牌带来稳定且持续增长的,可能就那么几个。品今在这方面,做得相对扎实一些。他们不光是认识人,更重要的是,他们对哪些渠道是“活水”是有判断的。他们会去考察渠道的客户画像是否与品牌匹配,渠道的销售能力和配合度如何,甚至是对渠道的精细化运营能力都有考量。
有一次,我们合作的一个美妆品牌,初期铺了一些商超和百货的专柜。品今团队跟进下来,发现某些区域的专柜虽然有开在那里,但销售人员对产品的不熟悉,或者说,对如何将这个品牌“卖出去”没有特别的动力。他们就立刻调整策略,不是说放弃这些渠道,而是派驻了支持团队,去给销售人员做培训,去设计一些店内活动,甚至根据不同渠道的特点,调整销售话术。这种“精耕细作”,确实让一些原本看起来“不温不火”的渠道,业绩有了明显提升。
现在很多公司都讲“赋能”,品今在这方面,也有自己的理解。他们不仅仅是把货卖出去,还会去关注品牌本身的成长。这其中,包括品牌力、营销策略,甚至是对消费者反馈的收集和分析。
我见过一些品牌,交给品今后,除了销售额的增长,还能看到品牌知名度在特定圈层里的提升。这背后,可能就是品今在整合营销资源,比如他们会根据品牌特性,去对接一些合适的KOL(关键意见领袖),或者在一些行业展会、活动中为品牌争取展示机会。
当然,也不是说每次合作都能达到百分之百的预期。我也有过一些不太成功的经历,比如说,我们某个产品,市场接受度本来就偏低,即便品今尽了很大的努力,最终的市场表现也只是差强人意。这时候,品今的态度也很关键。他们不会推卸责任,而是会及时复盘,分析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是渠道不合适?还是产品本身的沟通出了偏差?这种面对问题的坦诚,我觉得比一味地吹嘘成功更重要。
除了业务上的硬实力,我觉得品今的团队和他们企业文化也挺值得说说的。我在跟他们一些核心成员交流的时候,能感觉到他们对行业有自己的思考,不只是在完成KPI。他们对新兴的消费趋势,对不同品类的特性,都有比较敏锐的洞察力。
这种“软实力”,体现在他们的项目推进上,就是沟通效率高,而且决策相对灵活。你跟他们谈一个合作,他们不会让你感觉像是在跟一个庞大的、流程僵化的机器打交道。很多时候,你都能直接跟能拍板的人沟通,这样效率就很高。
当然,作为一家公司,品今肯定也在不断发展和调整。市场在变,消费者在变,他们也需要不断地去适应和创新。我个人觉得,他们目前的定位和打法,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还是有一定竞争力的。
如果说,你要去评估品今公司怎么样,我建议从几个维度去综合看。第一,是他们过往的成功案例,尤其是与你自身品牌定位、产品特性相似的案例;第二,是他们对接渠道的能力,以及对渠道的精细化管理能力;第三,是他们对品牌成长的“增值”服务,不仅仅是销售额,还包括品牌力、市场认知度等;最后,也是很重要的一点,是他们与你沟通时的专业度、坦诚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毕竟,选择一个合作伙伴,不仅仅是业务上的对接,更是对品牌未来发展路径的一种选择。需要擦亮眼睛,多方面去了解和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