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舟求剑”:那些我们为何总是原地踏步的真相

会计问答 (3) 9小时前

“刻舟求剑”:那些我们为何总是原地踏步的真相_https://cj001.lansai.wang_会计问答_第1张

谈到“刻舟求剑”,脑子里第一个闪过的念头,不是那个掉剑的书生,而是我们工作中那些看似勤奋,实则方向错位的努力。我们总在抱怨时机不对,环境不好,却很少反思,是不是我们手里紧握的“剑”,早已不适用于眼下的“河流”。

思维的“固化”:河流早变,剑却未改

“刻舟求剑比喻什么?” 这个问题,说白了,就是比喻那些不根据实际情况变化,墨守成规、死搬教条的行为。我在一家做客户关系管理(CRM)软件的公司待了几年,最常遇到的就是这种情况。客户那边的情况早已千变万化,市场竞争激烈,用户需求也在迭代,但他们还在用几年前的产品部署方式,或者坚持着一套几年前培训的流程。他们就像那个书生,以为在船舷上刻个记号,剑就能自动回到手里。

举个例子,以前大家觉得,客户拜访记录越详细越好,恨不得把客户喝的水品牌都要记下来。现在呢?信息爆炸,大家都忙,谁有耐心看一堆流水账?更有效率的是,快速提炼关键信息,比如客户的痛点、意向程度、下一步行动计划,然后通过系统推送给相关人。可不少销售人员还是习惯性地在那边“刻”,写一大堆有的没的。结果呢?报告是写了,但销售业绩并没有因为这些“刻痕”而提升。

这不仅仅是销售层面的问题,在我看来,很多产品设计、市场推广,甚至企业战略,都会出现“刻舟求剑”的影子。我们总是在用旧的思维模型去解决新的问题,用旧的工具去适应新的环境。就像前几年,很多企业看到社交媒体火了,就一股脑地往上冲,却不知道自己到底要做什么,发什么内容,跟谁沟通,最终只是制造了一堆“无效声量”。

“惯性”的陷阱:舒适区里的“剑”

更深层的原因,我觉得是“惯性”。我们习惯了某种工作方式,习惯了某种思考模式,改起来太难了。尤其是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里,这种惯性会更强。就好比我们在使用公司内部系统时,经常会发现一些功能,用了好多年,明明有很多更好的替代方案,但大家还是“习惯性”地继续用。因为学习新东西需要时间和精力,而维持旧的习惯,哪怕效率低点,至少是“舒服”的。

我曾经带过一个小团队,大家做项目汇报时,都喜欢用PowerPoint,而且是那种十几年前就有的固定模板,内容堆砌,重点不突出。我跟他们说,现在信息可视化有很多更直观、更生动的方式,比如用流程图、数据图表,甚至短视频演示。但大家还是觉得,“PPT嘛,大家都懂,习惯了”。结果就是,汇报完老板还是抓不住重点,项目推进也受影响。

这就像那个书生,他已经习惯了在船舷上刻记号,他觉得这是“正确”的方法,因为他过去这样做“有效”。他没有意识到,河流的水位、流速、甚至流向都可能发生了变化。他依然以为,只要找到了那个“刻痕”,就能找到他丢失的剑。

“求变”的误区:找错地方的“剑”

但有时,“刻舟求剑”也体现在另一种极端上,那就是不加思考地“求变”,把“剑”找错了地方。你不能因为河水变了,就盲目地跳进完全不同的河流里。关键在于,你要知道你的“剑”是干什么的,你的目标是什么,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灵活地调整你在“河流”里的位置和行为。

记得有一次,我们公司尝试一种新的营销模式,叫“内容裂变”。听起来很酷,但执行下来发现,用户增长确实很快,但来的用户质量不高,转化率很低。我们当时花了大量精力去“裂变”,但似乎没有真正理解“剑”的真正意义——那是为了获得高质量的潜在客户,而不是一堆虚假的数字。最终,我们发现,与其盲目地“裂变”,不如回归到内容本身,做出真正有价值、能解决用户问题的文章和视频,这样来的用户才是对我们有用的。

这就好比,你丢了把宝剑,你知道宝剑是用来防身的。但你以为宝剑掉进了旁边的池塘,就跑去池塘里捞。结果发现,池塘里全是石头,根本没有剑。但你以为宝剑一定在水里,就继续在池塘里捞,而不是回头想想,说不定宝剑还在河里,只是需要你换个角度、换个方法去找。你必须清楚“剑”的属性,然后用符合“剑”属性的方式去寻找,而不是只盯着“河流”的变化,盲目地改变“刻记号”的方法。

“数据”的引导:重新审视“河流”

所以,“刻舟求剑比喻什么”? 它也提醒我们,要学会用数据来审视我们的“河流”。我们不能只凭感觉,或者习惯来判断。很多时候,我们认为某个方法行之有效,可能是因为偶然,或者是在特定的环境下。当环境变化时,我们手中的“剑”是否依然锋利,是否还能劈波斩浪,数据会给我们最真实的反馈。

在客户管理方面,我们现在会非常关注用户留存率、活跃度、转化路径等数据。这些数据就像水流的监测器,能告诉你“河流”的真实状态。如果发现用户流失率突然升高,或者转化率断崖式下跌,这可能就意味着,你的“剑”或者你的“划船方式”出了问题,而不是简单地等着“剑”自己回来。

很多时候,企业内部的系统,比如我们公司使用的CRM系统,它本身就记录了大量的数据。但关键在于,我们有没有去分析这些数据,有没有从中找出规律,有没有根据这些规律来调整我们的策略。很多人只是把系统当做一个记事本,而不是一个“河流”分析仪。这就本末倒置了,他依然在“刻舟求剑”,只是用的“船”先进了一些。

“复盘”的价值:找到“失落的剑”

最后一个关键点,我觉得是“复盘”。每一次尝试,无论成功与否,都应该进行认真的复盘。找出当时我们为什么会这样做,这样做之后结果如何,哪些做得对,哪些做得不对,最重要的是,那些“对”和“不对”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记得我之前参与的一个项目,初期效果不佳。我们团队花了三天时间,把整个项目的每一个环节都掰开揉碎了去分析。我们发现,在某个关键节点,因为对用户需求的理解偏差,导致我们产品的某个功能设计得过于复杂,用户根本用不起来。而我们在“刻”下去的记号,是基于“我们认为用户需要什么”,而不是“用户真正需要什么”。经过这次复盘,我们迅速调整了产品方向,重新聚焦到用户的核心痛点上,最终项目才得以扭转。这次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复盘不仅仅是总结经验,更重要的是,它能帮助我们及时发现自己是不是还在“刻舟求剑”,是不是还在用一种过时的方式来划船。

所以,“刻舟求剑比喻什么”,它其实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在快速变化的商业环境中。它警示我们,要保持对变化的敏感,对自我的审视,用数据和事实说话,而不是沉溺于过去的成功经验或者习惯性的做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不断变化的“河流”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剑”,并灵活运用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