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化为什么这么贵?一个老油嘴的看法

会计问答 (5) 12小时前

中国石化为什么这么贵?一个老油嘴的看法_https://cj001.lansai.wang_会计问答_第1张

“中国石化为啥这么贵?” 这问题,我听得耳朵都要起茧子了。好多人,尤其是刚摸着车钥匙那会儿,觉得加油就得找“三桶油”,特别是中石化,好像它就代表着质量,然后账单一出来,那心疼劲儿可想而知。其实,这个问题吧,也不能简单一句“它就是贵”就带过,里面道道儿可多了,我这些年跟油打交道,从炼厂到加油站,也算是摸爬滚打过,有些体会,分享出来大家参考参考。

一、品牌价值和网络布局的隐形成本

首先,你得承认,中石化这块牌子,在老百姓心里,分量不轻。这种品牌价值,不是一天两天建立起来的。想想当年,中国经济刚起步,汽车这玩意儿还没进千家万户,能开上车,加中石化的油,那是一种体面,一种信任。这种信任,背后是几十年的投入,从勘探开发,到炼化,再到销售网络。你想啊,全国哪个旮旯角落,只要有路,大概率就能找到一个红底白字的“SINOPEC”标志。这遍布全国、甚至偏远山区的加油站网络,不是凭空变出来的,得有地,得盖房子,得请人,得铺管线,得保证油品质量的稳定供应。这些“看得见”和“看不见”的投入,自然就得摊到每一升油里。

举个我当年在某个内陆省份的经历。我们有个老站,地处一个小县城,周围几十公里就这么一个加油站。但就是这样,人家供油依然稳定,价格也跟省会城市差不多。我当时就挺纳闷,这么偏的地方,运营成本肯定高啊,但价格却没啥明显优势。后来一了解,才知道,这不仅仅是油站本身的事,而是整个区域的能源供应体系。中石化作为国家级的能源公司,它承担着保障国民经济运行的责任,有时候,在一些经济效益不那么突出的地方,它也得维持供应,这就好比一个城市的供水公司,即使某个区域用水量不大,它也得保证供水,这个成本,最终是分摊到所有用户身上的。

再说了,品牌好,就意味着消费者更愿意买单,尤其是在对油品质量没法直接验证的情况下。这种心理上的“安全感”,也是一种价值,而这种价值,当然要体现在价格上。你可以把它理解成一种“保险费”,你花这钱,买的是放心,是稳定的品质,是遍布各地的便利。

二、炼化工艺和油品升级的投入

很多人觉得油不就是从地底下挖出来的吗?其实不然。原油得经过复杂的炼化过程,变成我们加在车里的汽油、柴油。这炼化工艺,可是个技术活,而且是投入巨大的技术活。你想啊,石油从地底下挖出来,成分复杂着呢,里面有硫、有氮、还有各种杂质,直接往车里加,那发动机早就受不了了。所以,得通过各种化学反应,把这些有害物质去掉,同时把原油的分子结构重新组合,变成高标号、清洁、性能优越的汽油和柴油。

这些炼化装置,投资都是天文数字。而且,为了满足越来越严格的环保标准,比如国六标准,炼油厂还得不断进行技术改造和升级,引进更先进的催化剂、更精密的控制系统,来降低油品中的硫含量、烯烃含量等等。这些投入,都是实打实的,而且是一次性投入,然后通过后续的生产慢慢收回。你可以想象一下,一台最新的炼油装置,光是建设成本,可能就好几个亿,甚至几十个亿。这些钱,总不能让公司自己亏本去赚吆喝吧?

我记得前些年,我们为了推广95号汽油,做了不少市场调研和技术准备。当时,国内的炼化技术确实在不断进步,能够生产出更高辛烷值、更清洁的汽油。但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还有不少提升空间。为了实现这一点,就得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或者自己搞研发。这两条路,都烧钱。引进技术,得支付高昂的专利费和技术转让费;自己搞研发,更是漫长而艰辛的过程,需要大量的科研人员和实验设备。这些研发和技术升级的成本,最终也都会体现在油品的价格里。

三、成本控制的复杂性与效率

别看中石化是个大公司,内部的成本控制一样是个大学问。你想,一个企业,从上游的勘探开发,到中游的炼化,再到下游的销售,每个环节都牵扯到大量的投入。比如,油价波动的时候,你得考虑库存的风险;运输环节,油品在管道、油轮、油罐车之间转移,都会有损耗和运输成本;加油站的运营,人员工资、水电费、设备维护、安全管理,这些都是日常开销。而且,作为一个国有企业,它还得承担一些社会责任,比如保障油品供应的稳定性,即使在油价低迷的时候,也不能轻易停产或者大幅度减产,这本身就会增加运营成本。

我曾经去过一个大型炼油厂参观,那种规模,那种自动化程度,确实让人震撼。但同时,我也看到,要维持这样一套庞大的体系高效运转,需要多少管理和协调。很多时候,即使是同一个产品,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油站,成本也会因为物流、人员、当地政策等因素而有所差异。虽然公司会有统一的定价指导,但实际执行过程中,总会有一些细微的差别。而且,在成本控制方面,企业也总是在不断地探索和优化,比如改进工艺,降低能耗,提高自动化水平,减少人工干预,这些都是为了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地降低成本。

四、市场竞争与定价策略

虽然很多人觉得“三桶油”几乎垄断了市场,但实际上,它们之间的竞争也是非常激烈的,而且,近年来,随着成品油市场的逐步开放,一些民营加油站也开始崭露头角。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中石化在定价上,肯定是要考虑市场竞争的因素的。但是,它又不能完全跟着市场走,因为它毕竟是一个大型国企,承担着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任。所以,它的定价策略,往往是一种“政策性指导价”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结果。

你可能注意到,有时候,即使国际油价跌了很多,国内的油价调整也会相对滞后,或者调整幅度没那么大。这背后,除了我们常说的“调油价机制”的原因,也跟中石化的成本核算和利润考量有关。如果油价波动剧烈,它可能会选择通过一定程度的库存管理来平滑价格影响,但这也会产生额外的成本。而且,作为上市公司,它还得对股东负责,得保证一定的盈利能力。所以,在定价的时候,它需要在保障供应、维持品牌形象、应对市场竞争以及实现盈利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五、税费的考量

这里面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税费。成品油里面,除了生产成本、运输成本、销售成本之外,还有很大一部分是国家税费。消费税、增值税等等,这些都是直接体现在我们掏钱的时候的。有时候,油价上涨,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税收政策的调整。这些税费虽然不是中石化直接收取的,但它们确实是最终油价构成的一部分。对于中石化而言,它是在国家规定的框架下进行生产和销售,所以,这些税费的缴纳,也是其整体运营成本的一部分。

我曾经和一些做成品油贸易的朋友聊过,他们会算得很细,每一项税费占了多少比例,对最终的零售价有多大影响。而且,不同时期,国家的税收政策也会有调整,这也会直接反映到油价上。所以,当你觉得油价“贵”的时候,不妨也想一想,其中有多少是实实在在的生产和流通成本,又有多少是国家税收的体现。

六、油品质量与消费者期望

还有一个大家很看重,但也比较难量化的因素,就是油品质量。虽然我们不能完全说其他加油站的油就一定不好,但在很多消费者心里,中石化代表着一种“放心油”。这种“放心”从何而来?可能跟它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有关,从原油采购,到炼化过程的各项指标检测,再到成品油出厂前的抽检,每一个环节都有严格的标准。虽然有时候也会出现个别问题,但总体而言,它在质量稳定性和可靠性上,确实下了不少功夫。

你比如,发动机爆震、积碳增多这些问题,很多时候都跟油品质量有关。虽然说,有时候问题不一定是出在油品本身,也可能跟发动机工况、驾驶习惯有关,但消费者一旦遇到类似问题,第一个想到的,往往就是油站的油品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愿意多花一点钱,买个“安心”,也是一种理性的选择。这种消费者对高品质油品的期望,也间接推高了像中石化这样品牌价值更高的油品的“定价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