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银行?” 问出这句话,往往是想了解一个市场的容量,或者在做一些行业分析。但实话讲,这个问题,没有一个固定、死板的数字能回答。它更像是一个动态的、和你分析的角度、以及你关注的“银行”范畴息息相关的概念。
我第一次真正觉得这个问题不简单,是在给一个做支付业务的朋友解释市场准入的时候。他看国内银行数量一长串,觉得市场挺饱和,但真要对接,才发现能谈得来的、或者有能力对接支付的,数量上就打了折扣。所以,我们先得弄清楚,你问的“有多少银行”,指的是什么?是所有注册的、有牌照的银行?还是说,那些真正活跃在特定业务场景里,比如你关注的电子银行、企业服务、或者某个特定区域的银行?这中间的差别,有时候是数量级上的。
比如说,你查资料,可能看到一大堆什么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还有各种政策性银行、国有大行。这些加起来,数字确实很可观。但你如果要做一个面向大型企业的供应链金融平台,可能你的主要关注点就在那些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身上,至于那些县域农商行,虽然它们也是银行,但其业务重心和风险偏好,可能就不是你的首选了。
而且,银行的牌照类型也五花八门。有的是全牌照,什么业务都能做;有的是只有存贷款牌照;还有些是像一些互联网银行,它可能本身没有实体网点,但却有完整的银行牌照,业务开展的模式完全不一样。所以,单纯地数“银行”的数量,而不加上这些限定条件,其实很难有实际意义。
另外,还有一个常常被忽略的点,就是银行的“生命周期”和“市场活跃度”。银行不是铁板一块,它们也在发展、合并、甚至转型。有些银行可能因为各种原因,业务规模一直在萎缩,甚至面临被整合的风险。你统计的时候,是把这些也算进去吗?还是只看那些充满活力的、业务在扩张的银行?
我记得几年前,有一个项目是做一个针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撮合平台。我们当时就想拉拢一些中小银行来一起玩。一开始我们也是拿着一份“有多少银行”的名单,一家家去contact。结果发现,很多银行的项目审批流程很慢,或者他们本身对这种跨机构的平台合作意愿不高,有的甚至根本就没有专门负责对外合作的团队。这跟我们最初想象的“列表上有一堆银行等着你去合作”完全是两回事。
这背后,其实是银行的市场策略、风险偏好、技术能力,甚至内部的组织架构在起作用。一家银行有多少个网点,有多少个分支机构,这可能反映了它的线下业务能力,但这并不直接等同于它在电子化转型、或者在大数据风控方面的能力。很多时候,一家在某个细分领域做得特别好的银行,它的“数量”可能并不多,但它的“质量”和“影响力”却非常大。
更何况,现在我们谈论“金融服务”,也不能完全局限于传统的持牌银行。很多金融科技公司,它们虽然没有银行牌照,但通过各种方式,也在提供类银行的服务,比如消费信贷、支付结算等等。你统计“有多少银行”,是不是也应该把这些潜在的竞争者或合作伙伴纳入考量?
前两年,我接触过一个做供应链金融的平台,他们的模式就是连接核心企业和上游供应商。一开始他们也想着跟银行合作,但后来发现,很多中小供应商需要的资金量不大,但却非常分散,银行在服务这种“长尾客户”时,效率不高,成本也高。于是,他们就尝试引入一些金融科技公司,利用其在数据和风控上的优势,来解决这个问题。
从这个角度看,问题就更复杂了。你关注的“有多少银行”,可能只是一个起点,但最终你需要面对的是一个更广阔的、包含持牌金融机构和各类金融科技服务提供商的“金融服务市场”。
所以,我个人的经验是,与其纠结于“有多少银行”这个数字,不如先聚焦你的具体业务场景,然后去分析在这个场景下,哪些银行是你的“目标银行”或者“潜在合作伙伴”。
具体怎么做?首先,明确你的目标客户是谁?他们通常在哪家银行开户?其次,你的产品或服务,和银行的哪些业务有天然的契合点?比如,如果你是做企业贷款的,那你需要找那些有信贷业务、并且对创新合作持开放态度的银行。如果你是做个人支付的,那你需要关注那些在支付领域布局较早、并且有开放API的银行。
然后,就是要去“接触”和“验证”。我们可以通过公开的行业报告、银行official website、以及一些金融科技领域的展会和论坛,去了解不同银行的业务特点和战略方向。更直接的方式,就是和银行的相关部门去沟通,了解他们的合作意愿、对接能力和现有的产品。这中间,你会发现很多“计划不如变化快”的情况。你原本认为某个银行会是你重点合作对象,结果发现他们内部流程非常繁琐,或者根本没有相应的资源;相反,一些你原本不太重视的银行,却可能在某个领域有独特的优势,并且非常愿意尝试新的合作模式。
比如,在网上银行的接口开放方面,不同银行的进度和开放程度是差异很大的。有些银行非常积极,提供了一整套完善的API文档和开发者支持,合作起来非常顺畅;而有些银行,即使有接口,但文档缺失、或者更新不及时,这就给对接工作增加了很大的难度,也让合作的可能性变得渺茫。
所以,“有多少银行”这个问题,更多的是一个起点,一个让你去思考“市场有多大”的维度。但最终的落脚点,还是在你能够真正接触到、并且能够与之产生有效合作的那些银行。这些银行,可能数量上并不如你最初想象的那么多,但它们却是真正有价值、有潜力的合作伙伴。
我们公司在做产品迭代的时候,也经常会考虑和银行的合作。我们发现,银行的业务逻辑和风险控制确实非常严谨,这有时候会让我们觉得“有点慢”,但一旦建立起稳固的合作关系,那种基于牌照和信任的稳定性,是其他类型合作伙伴难以比拟的。所以,理解银行的数量,不如理解银行的“价值”和“可行性”。
如果非要一个数字,那大概是“在你实际要去对接的业务场景中,有多少银行有能力、有意愿、并且能够实际完成合作,那个数字,才是你真正需要关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