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托、理财、基金:到底该买哪个?一个老手的碎碎念

理财问答 (3) 4小时前

信托、理财、基金:到底该买哪个?一个老手的碎碎念_https://cj001.lansai.wang_理财问答_第1张

“信托、理财、基金,到底买哪个?” 这问题,我听了快十年了。每次有人这么问,我总觉得,这问题本身就有点跑偏。就像问“吃饭、睡觉、工作,哪个好”,答案显然不是非此即彼,而是看你怎么搭,看你当时想要什么。

别把“信托”当成万能药

很多刚接触高净值理财的朋友,一听“信托”两个字,就觉得是高大上、稳赚不赔的代名词。确实,信托产品因为起点高、结构复杂,通常能接触到一些上市公司股权、高端房地产项目,甚至是 PE 基金的底层资产。从收益上看,过往一些信托产品,尤其是在行情好的时候,确实给出了不错的年化收益,比银行理财、公募基金要高不少。这让不少人觉得,信托就是财富增值的“金钥匙”。

但我也见过太多因为盲目追逐信托高收益而踩坑的例子。有个客户,把大部分资金都买了某个号称投资高端商业地产的信托计划,结果碰上市场波动,项目回款周期拉长,产品直接延期了。虽然不是血本无归,但那段时间,客户天天睡不着觉,到处问我怎么办。这事儿让我深刻体会到,信托并非没有风险,它的复杂性恰恰是风险的来源之一。

信托产品的设计往往涉及多个层级,底层资产的透明度有时并不高。一旦底层资产出现问题,比如开发商资金链断裂、股权价值大幅缩水,信托计划的本金和收益都会受到影响。而且,信托产品的流动性通常很差,一旦投资进去,除非是开放式信托,否则到期之前很难赎回。这和我们日常理解的“买基金”有很大不同。

基金,门道一样不少

再说基金。公募基金,尤其是权益类基金,近些年确实给投资者带来了很多惊喜,不少明星基金经理的管理能力得到了市场验证,他们的产品也确实带来了翻倍的收益。所以,当人们问“信托、理财、基金,买哪个”的时候,很大一部分人其实是在比较:我手里的钱,是去买一个号称保本高息的信托,还是去搏一个可能翻倍的股票基金?

不过,基金也绝不是只涨不跌的。我记得前几年,有个医药主题的基金,因为碰上了行业政策调整,一下子跌了四五成。好多当时追进去的基民,心态都崩了。我当时也劝一些客户,别把所有鸡蛋放一个篮子里,分散投资,但很多人就是认准了某个赛道,或者某个基金经理,就一头扎进去了。

这里面有个关键,就是“买哪个基金”。不同类型的基金,风险收益特征天差地别。指数基金、债券基金、货币基金、主动管理型股票基金……它们适合不同风险偏好和投资目标的人。有些人买了债基,结果嫌收益低,又去买股票基金,结果亏了钱,就觉得基金不行。问题是,你买对了吗?你了解你买的基金的底层资产是什么吗?

银行理财,还在“破刚兑”的路上

至于银行理财,大家都知道,在“资管新规”之后,曾经那种“刚性兑付”的时代已经基本结束了。现在的银行理财产品,更加强调净值化管理,收益波动是常态。虽然相对来说,银行理财的风险可能比股票基金低一些,但也不能简单地说它就“安全”。

我碰到过一些客户,还是习惯性地把银行理财当成一个低风险储蓄工具。他们不太关注产品说明书里写的投资方向,只看那个预期的收益率。结果,买了些投资于非标资产的银行理财,一旦底层资产出现问题,也会面临净值下跌甚至无法兑付的情况。尤其是那些结构比较复杂,投资方向不够清晰的理财产品,风险是必须要考虑的。

如何选择?看你的“功课”做得够不够

所以,回到最初那个问题,“信托、理财、基金,买哪个?” 我觉得,这个问题本身就不应该是一个“非此即彼”的选择。更准确的问法应该是:在我的资产配置中,如何合理地分配信托、银行理财和各类基金?

这其中的关键,在于你对自己的了解,以及对产品的了解。你是什么样的人?你的风险承受能力有多高?你投资的目的是什么?是想短期博取高收益,还是长期稳健增值?你有多长时间不碰这笔钱?这些问题想清楚了,才能去对应地看不同的产品。

比如,如果你风险承受能力较低,追求稳定,而且对流动性要求不高,那么一些风险等级较低、投资于稳健资产的银行理财,或者是一些低风险的债券基金,可能是比较合适的选择。如果你有较高的风险承受能力,愿意承担一定的波动来换取更高的潜在收益,并且对某个行业或赛道有深入了解,那么精选一些优质的股票基金,或者是一些结构合理的信托产品(需要非常谨慎的尽职调查),可能就更适合你。

实践出真知,别怕“试错”

我自己的经验是,从来没有一劳永逸的“最佳选择”。市场在变,产品在变,你的情况也在变。曾经我也会为了追求高收益,去接触一些当时看起来很不错的信托项目,也经历过因为对基金经理的过度信任而承担的损失。后来才慢慢明白,与其去追逐“哪个最好”,不如去思考“哪个适合我”。

对我而言,我会将大部分资金放在一个相对稳健的底层,比如一些低波动的指数基金或者优质的债券基金,它们提供了流动性和基础的增值。然后,会拿出一小部分资金,去配置一些风险和收益都相对更高的资产,比如我研究过的某个行业的股票基金,或者经过我严格评估的信托产品(如果确实有吸引力且风险可控)。这种分散和有重点的配置,才是我觉得相对稳妥的方式。

最终,你买哪个,不是因为这个名字听起来响亮,而是因为你做了功课,了解了这个产品到底投了什么,风险在哪里,收益是怎么来的。多看、多问、多思考,别急于做决定,尤其是涉及到大额资金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