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职能如何实现:实操者的碎碎念

期货问答 (5) 11小时前

财政职能如何实现:实操者的碎碎念_https://cj001.lansai.wang_期货问答_第1张

“财政职能如何实现?”这问题,问得挺实在。很多人一听,脑子里就蹦出预算、税收、国债这些大概念,觉得是庙堂之上高高在上的事儿。但我接触多了,觉得它更像是一个复杂但精密的操作系统,背后是一堆人,在具体的场景里,用具体的方法,一点点把宏大的目标落地。怎么落地?其实就是怎么让那些“管钱、管花、管发展”的指令,真正变成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具体行动,并且是有效、合规、高效的行动。

从宏观到微观的路径:预算的生命周期

说到实现财政职能,预算肯定是最核心的载体。但预算这玩意儿,不是写在纸上就算数了。从年初那个看起来很“硬”的数字,到最后变成一笔笔实际的支出,中间的过程,那叫一个千回百转。我记得刚开始做预算的时候,总觉得只要把各个部门的报上来的数加起来,再根据宏观政策做些调整就行了。后来才发现,这只是第一步,而且是最简单的一步。

真正的挑战在于,怎么把这些预算分配下去,并且让它们发挥作用。这就涉及到具体的执行部门,比如某个基建项目,它的预算批下来了,但钱怎么花?什么时候花?花到什么程度?是直接拨付,还是分期拨付?这个过程中,财政部门需要和项目单位、经办银行,甚至施工单位打交道。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因为信息不对称、流程不顺畅,或者监管不到位,而出现偏差。

举个例子,前几年有个扶贫项目,中央拨了不少钱,但有些地方在执行过程中,钱没有及时拨付到最需要的农户手里,而是被卡在中间环节,或者因为程序太繁琐,导致大家不愿意去申请。这种情况下,你光有预算,职能就没实现。财政部门就得介入,去梳理流程,去督促资金的拨付进度,甚至要去现场看看钱到底用在哪里了。这才是财政职能的“实现”,是通过一个个具体的执行动作,让钱流动起来,产生价值。

税收的“指挥棒”:如何让征收更有效

税收是财政收入的另一大支柱,也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手段。财政职能的实现,也体现在税收的征管上。但征税本身不是目的,怎么让税收既能保证国家财政的需要,又不至于过度抑制经济活力,这才是关键。

我经历过一些税制改革,刚开始推行的时候,总会遇到一些阻力。比如,一些新的税种,或者一些税率的调整,会对某些行业造成短期的冲击。这时候,财政部门就需要和税务部门紧密配合,去了解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征管方式,甚至出台一些过渡性的优惠政策。这个过程,考验的是财政的“敏感度”和“应变力”。

再比如,电子税务局的推广。这几年,数字化的浪潮也到了财政领域。以前纳税人需要跑腿,现在很多业务可以on-line上完成。这提高了征收效率,降低了征纳双方的成本。但这个过程,财政和税务部门也需要投入大量资源去做系统开发、数据对接,还要去培训纳税人,解决他们在操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这些都是在“实现”财政职能,让征税这个行为,变得更便捷、更智能。

支付的“闸门”:管好每一笔钱的流向

除了预算和税收,支付环节也是财政职能实现的关键。怎么确保财政资金的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并且合法合规,这是对财政部门能力的一大考验。

现在很多地方都在推行国库集中支付。以前是各单位自己管自己的账户,财政部门想知道钱花到哪儿了,数据不透明。国库集中支付就是把所有单位的资金都集中到国库管理账户里,所有的支出都通过国库统一办理。这样做的好处是,财政部门能够实时掌握所有资金的动态,对支出进行更有效的监管。

当然,这其中也有不少挑战。比如,如何平衡集中支付的效率和基层单位的灵活性?有时候,一个紧急的小额支付,因为流程的原因,反而耽误了事。这都需要财政部门不断优化流程,或者根据实际情况,区分对待。我记得有一次,我们给一个基层单位的科研经费拨付,需要一系列审批,但那个科研项目急需buy一些特殊的试剂,耽误一天,可能就会影响整个实验进度。后来我们和上级部门沟通,对这类小额、急需的支出,开了个“绿色通道”,这才解决问题。

事前、事中、事后的全链条监管

财政职能的实现,不是孤立的几个环节,而是一个贯穿始终的监管链条。从预算的编制,到资金的拨付,再到最终的绩效评价,每个环节都要有相应的监管措施。

事前,要加强预算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审查,防止“跑冒滴漏”。事中,要加强对资金拨付和使用过程的监督,确保资金安全,按照规定用途使用。事后,要进行绩效评价,看看这些钱花出去,到底带来了多少产出和效益。如果评估结果不好,就要追究责任,并对未来的预算安排进行调整。

比如,我们现在推行的“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你拿到一笔财政资金,不能只是告诉你“花掉了”,还要告诉我“花成了什么样”。这个评价体系的建立和运行,也是财政职能实现的一个重要体现。它逼迫各级使用单位,在花钱的时候,就考虑到效果,考虑效率。

应对挑战:专业化与信息化的双重驱动

要实现这些职能,说到底,还是要靠人,靠制度,靠技术。财政队伍的专业化水平,是基础。现在的财政工作,早已不是简单的“记账”和“报销”,而是涉及到宏观经济分析、政策研究、风险管理等等。所以,对财政人员的专业能力要求越来越高。

同时,信息化是重要的赋能手段。大数据、人工智能这些技术,如果运用得好,可以极大地提升财政管理的效率和精准度。比如,通过大数据分析,可以提前预警一些财政风险,或者发现一些异常的支出模式。现在很多地方在做的财政一体化平台、智慧财政系统,都是为了更好地实现财政职能。

当然,我们也碰到过一些情况,比如,花了大力气建了个系统,但因为推广不到位,或者数据不准确,结果反而增加了基层单位的负担。这说明,技术只是工具,关键还是怎么去应用,怎么去落地。最终,财政职能的实现,还是要回归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人民群众的根本宗旨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