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兰为什么没落?那些年我们错过了什么

期货问答 (4) 10小时前

春兰为什么没落?那些年我们错过了什么_https://cj001.lansai.wang_期货问答_第1张

聊起“春兰为什么没落”,其实很多人都有自己的看法,甚至有点“老生常谈”的感觉。但我觉得,与其说是“没落”,不如说是“错失了转型升级的关键节点”。我记得八九十年代,春兰的空调,那真是家喻户晓,质量过硬,很多家庭的首选。但后来,市场风向变了,消费者需求也在变,咱们这边没跟上,或者说,在关键时刻,决策上的一些偏差,才导致了今天这个局面。

市场的洪流与春兰的抉择

我印象最深的是,那时候的家电市场,可以说是硝烟弥漫。春兰空调,凭借其扎实的工业基础和当时看来非常可靠的品质,硬生生在一众外资品牌和国内竞争者中杀出一条血路。尤其是在那个老百姓对“耐用”和“够用”要求更高的年代,春兰空调的那种“皮实”,赢得了口碑。我们做技术的,也都知道,那时候春兰在压缩机等核心部件上的投入是很大的,很多技术都是自己攻关的,这份实业精神,在当时是很宝贵的。

但是,市场不会永远停留在原地。二十一世纪初,智能家居的概念开始渗透,互联网+的概念也提出来了。消费者不再满足于仅仅“制冷”或“制热”,他们开始追求更智能化的体验,比如远程控制、更精细的温湿度调节、空气净化等附加功能。这时候,春兰似乎有点“慢半拍”。我记得当时我们也在看行业报告,很多同行已经开始大力布局物联网,开发智能家电了。而春兰,似乎还在稳扎稳打地做传统空调,在产品差异化和技术迭代的速度上,渐渐落后了。

这其中,有个很重要的点是,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资源配置和战略重心需要调整。春兰的强项在于制造业,在于精益生产。但当市场需求从“制造”转向“智造”甚至“服务”时,这种优势的转化就需要新的能力,比如软件开发、大数据分析、用户体验设计等等。这些领域,对于一个传统制造业企业来说,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巨大的投入和跨界人才。我当时就觉得,春兰在拥抱这些新兴技术和理念上,步伐不够坚定。

产品升级的瓶颈与错失的良机

再比如,大家都知道,现在空调市场非常卷。从变频到全直流,从新一级能效到各种健康功能,产品迭代的速度快得惊人。消费者对于“性价比”的定义也越来越多元,不仅仅是价格,还包括了技术含量、智能化程度、品牌价值等等。春兰在产品升级上,感觉总是在追赶,而不是引领。

我记得有一次,在一个行业展会上,看到一家国内新兴品牌展示的智能空调,可以通过手机APP精细控制,还能联动其他智能家居设备,甚至能根据用户习惯自动调节。当时我就在想,春兰的产品,在这个方面差距有多少?当然,我不是说春兰的产品不好,只是说,在“吸引力”和“前瞻性”上,确实没有做到让消费者眼前一亮。这种“眼前一亮”的需求,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越来越重要。

而且,家电行业还有一个趋势,就是品牌年轻化。新的消费群体,更看重品牌的情感连接和个性化表达。春兰作为老牌企业,虽然有底蕴,但如何在营销上吸引年轻消费者,让他们觉得“潮”,觉得“酷”,这也是一个挑战。我见过很多年轻消费者,在选择家电时,第一反应可能是那些营销做得好的品牌,他们会在社交媒体上看到,会觉得品牌有活力。春兰在这方面的声量,确实不够。

多元化战略的得失

当然,也不能完全忽略春兰在其他领域的尝试。比如,为了摆脱对空调单一市场的依赖,春兰也尝试过多元化经营,像摩托车、变速器等等。这些尝试,在某种程度上,确实是为了分散风险,寻找新的增长点。但是,从结果来看,这些多元化的尝试,似乎并没有给企业带来预期的回报,反而可能分散了核心业务的资源和精力。

我理解企业做多元化的初衷,是为了“两条腿走路”,甚至“多条腿走路”。但关键在于,这些多元化的业务,是否能够形成协同效应,或者至少不拖累主业。在我看来,春兰在某些多元化项目上的投入,可能没有经过足够深入的市场调研和风险评估,或者说,在执行层面,没有真正形成核心竞争力。当一个企业,精力分散,核心业务又没有跟上市场步伐时,就很容易出现“夹生饭”的情况。

而且,有些多元化项目,可能会导致品牌形象的模糊。当一个消费者想到春兰,可能更多的是空调,但如果它同时还做摩托车,甚至其他更不相关的产品,消费者在认知上就会产生分裂。这对于一个需要高度聚焦的品牌来说,是需要警惕的。

技术与创新的边界

其实,谈到“没落”,很多人会直接联想到技术落后。确实,核心技术的突破是企业发展的命脉。但我觉得,春兰的问题,更多的是在“技术应用”和“技术前瞻性”上。它拥有强大的制造能力,但在将制造能力转化为满足未来市场需求的产品时,遇到了瓶颈。

比如说,现在的AI技术,已经开始应用在家电领域,比如智能语音交互、个性化场景推荐等等。而春兰在这方面,给人的感觉是比较保守的。当然,不是说所有的前沿技术都必须 sofort 立即采纳,但至少,应该有明确的研发投入和技术储备,为未来的产品升级打好基础。我之前听一些行业内部人士讨论,觉得春兰在研发投入的“方向性”和“战略性”上,存在一些迷失。不是不投入,而是投入的方向,可能没有精准地对准市场的痛点和未来趋势。

我记得几年前,我采访过一位春兰的老员工,他当时也挺感慨,说公司一直很重视技术,但有时候,可能把精力过多放在了“生产工艺的优化”和“成本的控制”上,而对“颠覆性创新”和“颠覆性技术”的关注度,相对弱了一些。这就像是在一条已经很成熟的赛道上,不断地把汽车的性能优化到极致,但忽略了电动化、智能化这样的全新赛道。

品牌价值的重塑

回到“品牌”这个话题,品牌不仅仅是产品质量,更是消费者对企业价值观、创新能力、生活方式的认同。春兰在消费者心中的形象,一度是非常可靠、实诚的。但随着市场的发展,这种“实诚”有时候会被解读为“保守”,这种“可靠”也可能被认为“不够新潮”。

我个人认为,春兰在品牌重塑上,投入不够。当竞争对手都在通过各种方式,如跨界合作、明星代言、创意营销来吸引年轻消费者,甚至塑造一种“生活态度”时,春兰的品牌声音,就显得比较微弱了。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品牌传播的渠道和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何利用新媒体,与消费者建立更直接、更情感化的contact,是所有传统企业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最后,谈到“为什么没落”,其实是个挺复杂的问题,涉及到战略、市场、技术、管理等方方面面。但从我个人的观察和经验来看,最核心的一点,可能还是在于企业在面对剧烈变化的市场时,没有能够及时、果断地调整战略,在拥抱新技术、新模式上,步伐略显迟缓。这种“迟缓”,积少成多,最终就导致了我们在今天看到的局面。